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欧建平教授讲座《欧美民间舞“创作”的三大模式》综述

时间:2015-11-23浏览:966

  

讲座题目:《欧美民间舞“创作”的三大模式》

主讲人: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黄明珠(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时间:2015年11月4日 上午8:30-11:30

地点:音乐学院205教室

  

2015年11月4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外国舞蹈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欧建平教授受邀莅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欧美民间舞“创作”三大模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黄明珠教授主持。

首先欧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舞蹈学科发展存在的一大棘手问题-----“舞蹈”与“学”的关系问题,即如何解决由舞蹈学学科本身特点造成的非文字性的舞蹈与文字性的学问难以嫁接的问题,解决把会写文字与会跳舞的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是舞蹈教育学的职责,更是在座的每一位舞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通过观摩演出、实践参与来强化自身的舞蹈技能与舞蹈理论,从而更好地将实践运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因为舞蹈的本体是活生生的人体,做任何有关舞蹈的学术问题研究都不能脱离掉舞蹈实践本身这一最直接的人体表现形式。此外,在舞蹈创作中应着重培养个体求知心、对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对文化好坏分辨能力

在此基础上,欧教授对外国民间舞创作的三大模式原生化、艺术化、商品化)做了一一探讨。欧教授指出,创作当是种有意识地行为,它不仅强调编舞家在创作中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有所追求。对于原生化、艺术化、商品化这三大创作模式,则分别以希腊的“原生化”模式、俄罗斯的“艺术化”模式以及爱尔兰的“商品化”模式为例进行基本概念的阐述,同时结合相关视频进行生动对照性分析。

一、希腊的“原生化”模式

首先,结合希腊西马基顿地区的农民舞者在山谷的露天舞台上表演的男子四人舞《外出打工舞》,对“原生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原生化”指的是一种在舞台呈现中,尽力保持“原生态”民间舞自娱自乐功能与载歌载舞特征,完全否认“教师”和“编导”存在价值的模式。通过对马基顿地方舞蹈的深入解读,他指出民间舞蹈表演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透过舞蹈可以窥见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历经历史演变的马其顿民间舞蹈素材与最原始风貌的马其顿族舞蹈原型比较中可知,生活是舞蹈的最初灵感来源,生活劳动更是舞蹈的重要源泉随着时过境迁,原始风貌的舞蹈在表情方式、力量控制上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原始的极具张力的一些生活化动作渐次被形式化的、审美化的动作所替代。同时舞蹈的内在情绪以及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随着生活的改变也有变化,舞蹈作为缓解生活压力的“自娱性”功能变得愈加明显。

最后,欧教授从动作的力、时、空角度希腊民间舞资料进行了解读,指出“原生化”模式的系列舞蹈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在观赏价值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原因在于该模式缺乏对舞蹈的力、时、空的变化处理。由此,他认为,当代舞蹈创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劳动是一切动作的起源,所以在创作素材的选择中应扎根生活,注重劳动原型;其二,舞蹈创作中必须有变奏,而变奏完又必须回归到主题上来,但变奏是螺旋上升而非原封不动的过程,即变奏前的A相较,经过变奏后的A必须有所升华。

二、俄罗斯的“艺术化”模式

对俄罗斯的“艺术化”模式的阐述中,欧教授主要探讨了:(1)民间舞的特征;(2)如何把民间舞真正舞台化,从而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两大问题。

首先,通过对经莫伊塞耶夫民间舞团炫技化后的马其顿民间舞的舞容舞貌的分析,欧教授指出民间舞的最大特征在于舞蹈情绪比较单一,无需传达某种思想、意境

其次,欧教授结合拉班三大运动元素的分析指出,对比”手法的运用易使舞蹈的情绪感染四座,因此在民间舞成功舞台化中,不仅要按照“舞台艺术”的规律对田野采风收集来的原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夸张、放大,在加工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对比”的手法,把握力量、时间、空间的强弱变化。接着,他通过对乌克兰维尔斯基民间舞团民间舞、俄罗斯民间组舞《夏天》以及莫伊塞耶夫民间舞团的《水兵舞》等舞台化舞蹈技术技巧的分析,再一次强调了“对比”手法对创作的重要性,指出空间的起伏跌宕是交代空间特有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创作一定要有高低起伏,要能在大张之后见大驰,要有高潮、有情绪、有抒情任何舞蹈都是以力为主题的时空变奏且动力可分力阶,有强弱之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欧教授将合理运用技巧的舞剧作品《孔子》作为成功范例,将模仿《孔子》中同一技巧的舞剧《恰同学少年》与《丝海梦寻》作为反面教材,指出:虽然职业化的炫技处理是民间舞搬上舞台的第一步,炫技中必须注意两个要点——其一是炫技要有创新度,要为特定的舞剧、舞蹈而服务;其二是炫技的创新要为主题服务,要紧密联系所要塑造的舞蹈形象,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肆加运用。

再之,欧教授结合马其顿民间舞蹈的创作成功经验阐述了俄罗斯“艺术化”模式的追求所在,即在民间舞舞台化中,可以允许对原型加以更多的装饰,从而加强其美感,但要保证素材的原型与主题动作不变味。且尽管搬上舞台的民间舞在严格意义上不可再界定为“民间舞”,但在学术上,仍然要尊重民间舞在民间流传中的作用;在观赏上,不仅要尊重民间舞商品化、舞台化的发展规律,还要尊重教师与编导的创作。

最后,通过对莫伊塞耶夫《足球比赛》的舞蹈艺术创作手法的分析,欧教授给生活与艺术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界定,即艺术对生活的模仿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分模仿以取悦观众,也不能全然脱离生活而愚弄观众。艺术的功能与民间舞创作的最大价值是要美化、歌唱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批露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且歌颂生活、歌唱劳动一定要求助于艺术化的方式。

三、爱尔兰的“商品化”模式

对于爱尔兰的“商品化”模式,欧教授指出“商品化”模式具有“通俗而不庸俗”、“好听、好看、好玩”、追求“新、奇、美”技术、综艺性等特征。接着,通过对踢踏舞综艺秀《大河之舞》在1994年走红的原因分析,不仅肯定了民间舞商业化创作模式对于民间舞走向世界的初探意义,也进一步地向我们指明了舞蹈艺术前沿发展方向: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难走,也越有机会被推向全世界最后,指出商业化的标准应该是将古老的舞种做成新时代的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舞种商业化舞蹈的追求理念与艺术的标准在于“好看”,而不在于众多理论的堆砌

本次讲座,欧建平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民间舞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对于拓宽我们的舞蹈编创思维,推动民间舞的商品化、艺术化创作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讲座结束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向欧建平教授表达了感激与敬仰之情。              

  

韩笑鑫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