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于平教授讲座《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十二家述评》综述

时间:2015-11-23浏览:756

  

讲座题目:《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十二家述评》

主讲人:于平(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黄明珠(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时间:2015年11月15日上午9:00-12:00

地点: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

  

  2015年11月15日上午,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于平教授受邀莅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十二家述评》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黄明珠教授主持。

  讲座初始,于平教授以“军旅舞蹈编导”为切入点,指出他是具有解放军军籍的舞蹈编导,而其编导的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军旅生涯或战斗生活。由此,于平老师引入其讲座的主题“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十二家述评”,逐一对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作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

1、蒋华轩从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新舞蹈形式

于平教授指出,就新中国军旅舞蹈的建设而言,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张文明、蒋华轩和张继刚分别在不同时期为总政舞蹈做出突出贡献。

2、苏时进:具有相当深度的“复调式”舞蹈思维

于平教授通过对苏时进编创的《再见吧!妈妈》和《黄河魂》两个荣获“编导一等奖”的作品的解读,提出创造者在创作的道路上不俯仰随人,而能自辟捷径苏时进不仅具有相当深度的“复调式”舞蹈思维,而且具有“在事件中提炼场景”的造势能力。

3、门文元:“不缺不过,不丢不散”的高超功力

于平教授提到作品要大红大绿,又能把持品格,不流于庸俗是不易的;能浓到不化,化到无痕,天然无饰也是不易的;能浓到好处,不缺不过,淡到好处,不丢不散就更难了。这是高超的动力,也是丰富的经验。

4、华超:以舞蹈特性的“意识”去感觉思索

在已有的现实主义新舞蹈艺术的创作方法上,于平教授强调应该在内容上去开创人物的心理空间并在结构上强化意识的自由流动。华超的创作从题材开掘的角度、时空结构的框架、形象孕育的蹊径、语汇语法的个性等方面,以舞蹈特性的意识感受思索,以舞蹈特性的眼睛去观察选择,扩张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功能和魅力,在较高层次上塑造舞蹈形象。

5、房进激:发现连续运动创作的“虚幻的线”

艺术家钟爱生命之谜,在追踪谜的路上,他们由瀑布垂挂的长线,发现了古典舞柔曲之线及一切连续运动所创造的虚幻的线。房进激编导的《小溪·江河·大海》,被认为是“虚象结构”类型群舞的代表作,它以内容的“清空”和形式的“流畅”构成了其美学价值。

6、赵明:把角色的情感转化为舞蹈的情调化表现

于平教授指出赵明的《霸王别姬》是非常诗性化的舞剧,不仅在于其语词构象的喻示性,其语象组接的飞白性,而且在于人物内心情境的物态化和事件发展逻辑的心绪化。赵明编舞于平教授指出,以角色的情感变化轨迹为依据的方法是显而易见的,他善于把角色此时此刻的情感变化,转化为一种艺术的情感表现形式——即舞蹈的情调化表现形式。

7、陈惠芬:群象氛围营造+人物细节刻画

于平教授谈论了他对陈惠芬的《天边的红云》的认识之所以作为“诗剧”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女战士群象氛围营造的雄浑磅礴,二是性格人物细节刻画的慎密机巧。

8、张继刚:舞蹈创作要“表现人”而不是“动作套式”

在舞蹈创作上,于平教授认为张继刚的《千手观音》从一个群舞升华为一部舞剧,并不仅仅是为了那个震撼人心的“活跃的力的形象”赋予一个引人为善的“有意味的故事”,更是体现张继刚独创的“格式塔”编舞理念的自觉。

9、杨威:空间氛围的营造与动态细节的设计

对于舞剧的整体结构,于平教授提到《红梅赞》不仅在场景单一、人物众多的题材梳理中,借助无场次结构这种独特的舞美设计,而且在事件穿插、性格碰撞的情节设定中借助这一独特的舞美设计,制导舞者的空间运动形态,构织了舞者的空间运动氛围。

10、应志琪:具有经典意义的诗性表达

舞蹈《小城雨巷》借助了诗歌《雨巷》的情绪通道,展现了一个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诗性世界。它们制造一个规定的情境,并不断地强化着主题。

11、那时苗:以“心理逻辑”引导“自由时空”

于平教授强调立足于当代视野开掘历史题材的现实性,是舞蹈家的重要担当。《丝海梦寻》是我们当代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其中也无疑深蕴着需要我们挖掘和阐发优秀文化传统的时代价值。

12、杨笑阳:为“现实图像”而扬弃“古典图式”

作为艺术创作的舞蹈,于平教授认为形象的完整性、独特性一定是高于图式的风格性、纯粹性的作为舞蹈形象的创造,应当以技巧去塑造形象而不是借形象去耍弄技巧。事实上,《千层底》和《枫叶红时》两个独舞,都属于为“现实图像”而扬弃“古典图式”的佳作。

于平教授最后谈到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中,还有个别编导的作品十分优异,但就总体水准和舞史定位而言,这十二家是无可替代的。本次讲座,于平教授在厚实的理论支撑之上为新时期军旅舞蹈编导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更为细致、全面了解军旅舞蹈,同时于平教授严谨和钻研的学术态度也激发着我们积极思考,永不停止对学术的深入探索。

 

 邓婷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