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叶国辉教授莅临我院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灵感·作曲技术》专题 讲座

时间:2018-05-03浏览:797

时间:2018年4月23日上午10:00—11:30

地点: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叶国辉教授(长江学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陈新凤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4月23日上午10:00,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著名作曲家叶国辉教授为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灵感·作曲技术》的讲座。叶国辉教授的整场讲座围绕他的作品《唐朝传来的音乐——为亚洲乐器群、人声、管风琴与交响乐队而作》展开,分别从创作意图、素材来源、创作构思三个方面叙述。

  首先,就创作缘起来说,源自于叶国辉教授早年在“文工团时期”对《弦索十三套》等古谱的极大热情,同时,受到钱仁康教授2000年于《唐乐古谱译读》一书的序言中“唐乐到了宋朝就几乎全部失传……听不到唐乐的声音已经一千多年了”等话的影响,叶教授意图从作曲家的角度,探寻现存于世的古谱中“唐朝真正的音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力求复原唐朝时期音乐原汁原味的风貌。

  其次,关于作品素材的来源,叶国辉教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考证之后,发现了英国劳伦斯·毕铿教授与他的“唐代音乐研究小组”于1981年收编整理的古谱集《唐朝传来的音乐》一书(共七卷),其中一首唐朝时期的音乐作品《酒胡子》吸引了叶教授的目光,他选取并搜索了其它不同版本的《酒胡子》(如在日本搜寻到的雅乐版本、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在经过一系列的反复对比之后,叶教授发现这些版本的《酒胡子》无论从调式、音高、节奏上都高度一致,由此可例证“唐朝音乐”的存活情况在现当代还是有迹可循的。

  再次,关于作品乐器编制的构思方面,叶国辉教授回忆,他是根据南唐时期的一幅画而引发对乐曲乐器编制上的思考,在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独自赏月”中,叶教授注意到了一群奏乐的女伎,女伎手持的乐器正是唐朝时期乐器编制最好的写照,故叶教授照画中选取了三个筚篥、两个龙笛,并在演奏方式上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尝试,最终选定“一把主奏乐器筚篥,其余四把乐器跟随、模仿”的方式进行乐曲的编创与演奏。在此基础上,叶国辉教授又编创了三个版本不同乐器编制的《酒胡子》。同时,如何在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上表现真正“具有唐朝原貌”的《酒胡子》,也是叶国辉教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6年,叶教授受到英国美学“重构”理念的影响,决定在作品中围绕酒胡子的不同速度展开,在调式调性上保持原来的调式调性,不采用任何和声式的写法,刻意把五分之一的音改为偏音,并把原本《酒胡子》音调中的相关音进行延留音处理,以追求一种“粗糙”、自然、原始的音响效果。

  在讲座的最后,叶国辉教授指出:音乐创作不仅需要仔细、耐心的前期工作,更需要“兴趣” 的驱使。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努力”、“探索”、“专研”、“兴趣”等因素。整场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叶国辉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其在音乐创作中严谨治学、严密考证的学术习惯和思维逻辑,更增加了同学们对音乐创作的新的了解,这一点使大家印象深刻、受益无穷。

 专家简介:


  叶国辉,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叶国辉出生于广东,自幼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学习音乐,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获中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奖学金,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深造。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叶国辉的音乐以多元的架构和视角,表达了其在当代语境下凸显中国元素的创作取向,在交响乐、室内乐、电子音乐等众多音乐创作领域获得突出成果,国内外许多著名乐团演奏了他的作品,作为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其代表作《森林的祈祷》、《晚秋》、《望大陆》、《曲水流觞》和《唐朝传来的音乐》等,在学术界和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撰稿:代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