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音乐学论文:写什么与怎样写》综述

时间:2017-10-16浏览:2724

时间:2017年9月29日上午9:00--12:00

地点:音乐学院教学楼202教室

主讲人:宋瑾教授

主持人:王州教授

  

  9月29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瑾教授回到母校,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题为《音乐学论文:写什么与怎样写》的讲座。

  整场讲座包含序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三个部分。序言是宋瑾教授对音乐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概括;第一单元将重点集中于音乐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思路;第二单元的视角则更为宽广,论述了音乐学学术文章的一般写法与要求,这从该单元标题“言说音乐的技艺”中就可见一斑。每个部分均借用文化人类学的7W模式作为脉络,即每个论题均从what(研究对象)、why(研究意义)、how(研究方法)、who(研究主体)、whom(特殊关系)、where(空间维度)、when(时间维度)七个方面进行说明。这既是宋瑾教授进行组织讲座的方法,也是他本人撰写论文、思考问题时常用的辅助手段。虽然我们以往对7W模式有所耳闻,但他将其应用在音乐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中,依然有耳目一新之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序言部分,宋瑾教授重点谈了音乐与音乐学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的关系有三个层面:1.音乐是音乐学的研究对象;2.音乐学研究促进音乐发展;3.二者互补互动。他特别强调,音乐学院中“音乐学的同学要避免无音乐的音乐学”,而“非音乐学的同学要避免无音乐学的音乐”——音乐理论与音乐本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假如过分偏重其中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那么学习与研究必然走进死胡同。

  此外,宋瑾教授还将体验、阅读、思考、写作归纳为音乐学的“四大件”。音乐体验是一个审美过程,而审美过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审美主体的知识储备、身心状态、审美意愿,审美对象的呈现形式以及审美环境等。我们在进行音乐审美时,不能违背审美规律,否则单纯的“听音乐”,只能算是认知过程,达不到审美的目的。宋瑾教授建议我们在阅读时采取“同心圆”模式,按“本学科——音乐学其他子学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顺序从内向外排列,离圆心越近的学科,所需阅读的书籍越多。此外,还需要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此,宋瑾教授特别建议我们在阅读时做笔记。

  在第一单元“学位论文写作基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宋瑾教授对选题要求的讨论。他认为选题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独到之处,而独到之处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1.填补空白。如近年来有些歌手标榜自己的“原生态”唱法,也有一些歌唱比赛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唱法,可以说“原生态”已成为一种现象。但对于它的定义、唱法、发展历史与流派,学术界尚没有高水平的专门研究。又如国外最新的某个学术成果或某项专著,也可以将其翻译并介绍到国内。2.拓展广度。例如教科书介绍十二音体系时,往往仅限于新维也纳乐派的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但梅西安的有限位移体系、巴托克的轴心体系、兴德米特的张力体系同样属于十二音体系。又如于润洋教授曾经归纳了学术研究的“三结合”,即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思想的结合;后来他本人又拓展了其他几个方面,即体验与表达、本门知识与相关知识、历史知识与现代知识的结合等。3.增进深度。例如将现代音乐哲学美学研究成果(如现象学、释义学、符号学、分析美学、后现代理论、实用主义美学、身体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与我国或他国的传统音乐理论,重新研究音乐作品或探讨音乐表演问题。4.学术争鸣,即对已经发表的文论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而在第二单元中,宋瑾教授则向我们介绍了国内迄今出现的4种言说音乐的模式。1.音乐作品结构分析,即通常所称的作品分析。对于古典音乐的分析方法包含作曲四大件、申克分析法等;分析现代音乐则用音集分析、序列分析等方法。结构分析只能告诉人们某作品“是怎样的”,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2.社会-历史分析。通过查询历史资料,了解作曲家创作某作品的社会背景,例如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艺术思潮或美学思潮,了解作曲家创作思想、动机,以此来说明作品“为什么”是这样。3.音乐学分析,由于润洋教授首创。该模式将前2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既说明音乐作品“是什么”,又提供了“为什么”等信息。4.音乐学写作,由韩锺恩教授首创。该模式重在分析与描绘音乐体验,即“言说不可言说者”。

  整场讲座中,宋瑾教授以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深深折服了在座的师生们。他的为人与治学,都堪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撰稿:林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