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口述历史的魅力与音乐口述史的学科特性》讲座综述

时间:2017-03-28浏览:1013

《口述历史的魅力与音乐口述史的学科特性》讲座综述


时间:2017327日下午1400-1700

地点:三楼会议室

主讲: 臧艺兵教授

2017年3月27日(周一)下午14:00,厦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音乐人类学)博士臧艺兵教授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口述历史的魅力与音乐口述史的学科特性》的讲座。臧艺兵教授通过“冲击:在香港阅读四种中国历史”、“刺激:没有艺术史的历史学大会”、“痛苦:博士论文田野材料如何表达” 、“感谢:马尔库塞、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史、生命周期、仪式、艺术文体以及戏剧性冲突事件的启发”、“灵感:口述史的学习与应用”等问题引入今天的主题。并通过实际的例子告诉同学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要释放“诗性的自我”,不能因为知识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思想。本次讲座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书写”、史学研究视域的新转向、口述史在实践中的案例举证、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口述史“回眸”等四个方面。

  

一、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书写”

臧艺兵教授从历史学分类(通史、断代史、专题史)来阐述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它们各自的利与弊。如传统史学主要呈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成就、科学发明、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关于过去普通人的生活史是比较难以看到的;而新史学的出现打破传统史学的统治地位,重点进行社会研究,并且形式多元:可从影像、语音、文物、数字化、多媒体等媒介进行传递,使得人人「书写」历史,并「书写」大众的历史给大众阅读。所以,社会的网也是有坐标的,他们的经线和纬线也是有粗细之分;因此,在对社会的事情进行研究时,应该更多地以人类过去全部存在和建立及其各个侧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考察,将支离破碎的论据变成一张拥有经线纬线的地图。


二、史学研究视域的新转向

臧艺兵教授引用杨祥银在《与历史学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写:“口述史其实改变了史学的研究焦点、改变了历史编纂的形式,改变了历史学家传统的研究方式,改变历史学枯燥的面貌,改变了历史学眼界的保守格局,可以说口述史在方法、理论以及概念等层次给历史注入新的生机。”来阐述5种不同的史学研究视角转移,分别是:“从下往上看历史学”、“从工人运动到劳工史”、“从妇女解放到妇女史”、“从心理史到心态”、“从思想到心智”、“从通史到专题史”。通过这些变化,告诉大家无论是研究、撰写口述史或者其他文章时,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的细节描写准确真实地阐释自己的研究,并且要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在理性之前追求美,擅用已有的知识但又不被知识所束缚。

三、口述史在实践中的案例举证

臧艺兵教授主要介绍了口述史的由来;研究范围的广泛应用;“民主性”、“合作性”、“动态性”“跨学科性”等多种特点以及其在史学研究上的功用和目前面临的挑战。通过列举自己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真人真事,生动地让在场师生感受到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引入音乐学领域的必要性与科学性。体现了口述史的研究不仅弥补了重大历史的空白缺失、开拓史学研究的全新领域和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历史教育手段。但与此同时,“受访者是否反映大多数群众的心声?”“口述历史如何查证?”等诸多问题也将成为口述史未来考虑探讨的方向。

此外,臧艺兵教授还介绍了口述史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口述史项目的选题分析与访谈技术。其中,推荐了如凤凰大视野”、“百年音乐口述历史”、向延生《中国近代音乐家传》等优秀的口述史的记录,这些之中有的是影像资料,有的是书籍。谈及口述史的访谈技术,从准备到执行访谈到结束访谈以及后期口述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编辑一系列过程,臧艺兵教授都穿插在田野调查的实例中讲述。

四、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口述史“回眸”

口述史与民族音乐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考察、人物访谈、局内人的陈述、民族音乐学的个体研究以及民族音乐学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都会涉及到口述史。臧艺兵教授以被他所指导过的学生们的论文为例,讲述一些撰写论文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

讲座结束前,臧艺兵教授以自己写的诗“口说无凭命作抵,只向岁月留苍生”为结语,并将亲手写的墨宝以及他撰写的《民间音乐与文化创意产业》赠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场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听完这场讲座受益匪浅,在论文写作方面有了新的感悟。


附臧艺兵艺术简介:

臧艺兵,教授,厦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音乐人类学)博士。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农工民主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艺术教育首席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副主席,中国音乐口述史学会副主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特聘专家和策划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特聘研究员。《当代音乐》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曾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曾在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大学等高校任教。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中国音乐史》、《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作为文化的音乐》、《民间音乐与文化创意产业》等。主编《人性与国情:音乐人类学观察》系列丛书。曾任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中国传统音乐第十八届年会大会主席。起草科技部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总纲。是世界传统音乐太极奖策划人(世界传统音乐学会ICTM与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个人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化创新奖。辅导研究生叶萍论文获第三届中国戏剧理论最高奖。应邀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讲学,如美国大学密歇根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华中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卢玉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