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樊祖荫教授来我院讲学综述

时间:2010-11-28浏览:164

讲座课题:《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对以往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的回顾》
讲座时间:2010年11月24日 上午10:00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5教室
讲座者:樊祖荫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博导、《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
主持人:叶松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010年11月24日上午,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教授应邀在我校旗山校区音乐学院,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对以往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的回顾”的专题讲座,音乐学院叶松荣院长致欢迎词并主持。

    本次樊祖荫教授讲座的内容主要有:五声调式与五声性七声调式的特性与和声的配置方法、和声机构。樊祖荫讲授认为中国音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声体系,中国音乐的本质是线性的横向发展思维,与德奥音乐体系中的纵向和声发展方法是相对的,中国近现代的创作音乐中逐步渗透、借鉴了德奥的和声配置方法。

    中国最原始的调式体系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组成的五声音阶。远在中国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就记载用“三分损益”的方法求得五音的律学理论及对五音的命名。樊祖荫教授认为五声调式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中,除了俄罗斯族不用五声调式外,其他民族的音乐中都有五声调式。据樊祖荫教授的介绍,中国传统的五调式是由三个不同的“三音组”构成的,分别是“宫角三音组”、“徵宫三音组”、“商徵三音组”,没有半音和增减音程,重要的是这三种“三音组”常体现在调式的终止部分。樊祖荫教授认为,中国的音乐理论中,长期以来都只关注五声调式中的“大三度音程”,因为五声调式中只有一个“大三度音程”,根据“宫音常在”的原理,要想确定调式调性,这个唯一的“大三度”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樊祖荫教授认为“小三度音程”也同样重要,他认为“小三度”也是无声调式中的骨干音程,对于调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小三度”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在后半场的讲座中,樊祖荫教授以他的《中国各民族名歌56首》和《小花鼓——中国民歌小曲61首》中的诸多钢琴小曲为例,详细的分析讲解了中国五声调式与五声性七声调式的和声编配方法。樊教授一边讲解,一边在钢琴上亲自示范。他细致的讲解每一个和声配置手法,大到和声运用与具体民族的音乐特色的关系,小到每一个和弦的连接,甚至某几个特殊的音符的处理方法。樊祖荫教授认为在“五声性其声调式”中的四个“偏音”都具有不同的和声功能意义,如“变宫”具有上方五度宫系统“角音”的意义、“变徵”具有上方二度宫系统“角音”的意义、“清角”具有下方五度宫系统“宫音”的意义、“清羽”具有下方二度宫系统“宫音”的意义。其中的四个偏音主要的运用方式为“奉五声”、“替代使用”、“导向作用”、“过渡作用”。对于和声机构,樊祖荫教授认为和声的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三度机构和非三度机构。初次还有综合型结构的和声方法,并从苗族,藏族等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民歌中举出实例来说明。

    樊祖荫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早年分别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曾经师从陈铭志、王云阶、黎英海等教授,多年以来在音乐学,作曲,多声部民歌研究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五声性和声理论方面,更是造诣非凡。本次讲座不仅从五声性和声的宏观上做了精炼概括的介绍,而且从具体的五声性和声操作手法上作了深入浅出,生动具体的讲解,充分显示出樊祖荫教授对和声理论的精深研究和娴熟的驾驭能力,使我们对五声性和声的特性与配置手法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2009级研究生王玉寿根据樊祖荫教授讲座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