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于润洋教授来我院讲学综述

时间:2010-10-29浏览:126

于润洋教授来我院讲学综述

 


讲座课题:《关于音乐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讲座时间:2010年10月26日 上午10:00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5教室
讲座者:于润洋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叶松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的导师)

    于润洋教授阐述了以下六个音乐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1、历史与理论
    从音乐的历史研究来说,历史只能是建立在人们对经过筛选的史实的不同认识之上的。于润洋教授认为,音乐历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梳理、研究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史实、事件、人物,特别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作清晰的整体描述,形成一个具体、完整的音乐历史景观。但是,这样的描述毕竟不是音乐历史最终极的目的;音乐历史毕竟不应该是庞杂的音乐历史史实的罗列甚至堆积,我们必须对这些进行筛选。
    从音乐的理论研究来说,以音乐美学为例。这是一门高度抽象、思辨性的音乐理论学科,它探究的首先是这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本质和特征,直至将它提升到音乐哲学的层次。于润洋教授认为,在我们的音乐学研究中,特别是在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应该努力去实现历史与理论或称历史与逻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渗透和融合,将会使我们的音乐史学研究摆脱单纯的史料的罗列和堆积,而更富于理论的深度,同时也使我们的音乐理论研究避免单纯的抽象思辨话语,而更具有历史感和说服力。
    2、音乐学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
    音乐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和一个多门类的音乐知识系统,它与一系列诸如哲学、史学、美学、艺术学、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密切联系。至于上述音乐学内部各个子学科之间,则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润洋教授认为,就我国的音乐学界而言,对相关理论学科的进展、成就关注不够,所知甚少;甚至在音乐学学科内部的各子学科之间也常常忽视相互的关联,各自埋头自己的领域,严重时甚至相互隔绝,不相往来,这无疑不利于音乐学整个学科的发展。 我们应当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
    3、理论立足点与历史—当代的理论资源 
    音乐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不能没有某种理论作为支撑,即不能没有一个理论立足点。以何种理论作为理论立足点,这至少是任何一个音乐史学家和音乐美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问题在于你做何种选择。这个理论立足点,在于润洋教授看来,主要是哲学—美学立足点,至于你选择何种哲学—美学作为你的理论立足点,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他来说,马克思主义充满辩证意味的唯物史观是他的哲学立足点。
    4、社会—历史阐释与音乐本体分析
    在对各个门类艺术的研究中,都离不开对该门类艺术作品的审视,在音乐学研究中当然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在音乐历史研究中,更离不开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审视。这种审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可以在社会—文化层面上进行社会—历史的阐释,也可以在音乐的音响实体层面上进行音乐本体分析。于润洋教授认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这两种审视音乐作品的方式都是无可厚非的,各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5、音乐文本自身与对它的体验和理解
    我们对一部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只能是当下我们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无法避免其自身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而就不能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看成是唯一正确的而强加于人,因为音乐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已经决定了对它的体验和理解必然是开放性的。于润洋教授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其历史的存留过程中,也正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民族、不同人文背景的人们的不断体验、感悟、理解和阐释,而成为常青的艺术珍品。
    6、思想与表述
音乐自身是一种非常富于感性魅力的艺术,但音乐学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理论的成果,最后却只能通过理性的甚至有时是思辨的语言文字形式表述出来。于润洋教授认为,表达的过程中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我们所听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文字、语言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注意表达时要“深入浅出”。

    最后,于润洋教授总结发言,他认为在学院学习音乐学的年轻学子们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有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师指导,有相对完整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有更多的中外学术文献可供研读。半个世纪的学术经历使他深切地认识到,进行音乐学术的研究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一个人如果准备终生从事这个事业,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从长远讲也应该有自己的音乐理论思维来给予支撑。如果是这样的话,为此尽可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些从事音乐学事业的人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2010级研究生邓媛根据于润洋教授讲座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