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赵晓生教授来我院讲学综述

时间:2012-10-13浏览:607

讲座课题:《音乐的诠释》
讲座时间:2012年10月11日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演练厅
讲座者:赵晓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叶松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10月10日-11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迎来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赵晓生教授。赵晓生,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短暂的两天时间里,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赵晓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一场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和一场精彩的讲座:《音乐的诠释》。赵老师的这次讲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被教授的博学与风趣所吸引、所陶醉,这次讲学交流取得了完满成功。
  10月10日晚上七点赵晓生老师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福建师大音乐学院演练厅举行,首先由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老师致词并向大家介绍赵晓生教授,接着赵晓生教授上台讲话,主要为大家简要介绍了接下来要演奏的曲子,然后演奏会正式开始。这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共分三个片段(本来是计划两个片段结束结果由于大家的热情和强烈请求赵晓生老师又再次登台即兴演奏了几首乐曲,因此音乐会分为三场):上半场、下半场、即兴演奏。
  音乐会的上半场老师演奏了12首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前奏曲》。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赵老师在演奏前向大家说明了每一首曲子的有关背景知识并把它们相互衔接让大家容易理解不会感觉晦涩难懂,更妙的是这12首曲子老师按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把它们相继演奏,演奏会的整个上半场是一口气演奏完的没有乐曲间断之分,这不仅是对演奏者身体耐力的考验更是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音乐感悟能力和想象力,上半场结束后演练厅想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下半场也是采用相同的演奏方法,老师演奏了李斯特的钢琴小品共20首,这20首曲子也是一气呵成,下半场将近一个多小时的演奏让大家深深地折服了、陶醉了,演奏结束大家的掌声把已经下台的赵老师又请了上来,老师不得不又延长了音乐会的时间,即兴向大家演奏了几首耳熟能详的乐曲,有贝多芬的《月光》,肖邦的《夜曲》等等。不得不说,风趣幽默可爱可敬的赵晓生教授给了大家如此美妙的夜晚,演奏会结束后,大家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送给赵老师,把可爱如小玩童般的教授搞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整场音乐会气氛良好,赵老师幽默的讲解和精彩的演奏让在场的所有师生享受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给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同学们送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10月11日上午九点在音乐学院演练厅又紧接着举行了赵晓生教授的讲座,这次讲座的题目是《音乐的诠释》。
  首先,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是:建设学科聚合的音乐学。
  赵老师用现在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赛义德的观点引出了要讲述的问题,他说当今的音乐人已经失去了像我们先辈音乐人那种深刻的思索能力和广泛的文化链接的能力。针对这两种能力的逐渐丧失开始讲座,首先是对音乐的深刻思索的能力问题,赵晓生老师认为如果演奏者只是关注作品的演奏效果和技巧那么他演奏出来的作品只能是“行尸走肉”因为他的音乐没有深刻的思考没有去真正思考音乐最深层、最本质的含义。所以,演绎音乐作品时一定要注重对音乐本身的思考和感悟,不能为了技巧而演奏。接着讲述广泛的文化链接这个问题,老师列举了大量的作曲家的作品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有文化的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的。欧洲历史上很多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们的音乐作品都有相关的文化链接,在作品中我们甚至能够找到相关的处在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音乐作品时有必要考虑文化链接这个问题,在表演音乐作品时尽可能的链接作品本身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尽量做到准确的表达作品的含义,要注意广泛文化链接能力的培养。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建设学科聚合的音乐学的一个方面。
  赵老师还谈到,当今音乐学界音乐学科越来越分离的现象是很令人担忧的,音乐学科里面的每个方面本来应是相互融合、相互连接的,这也是很多著名音乐家被介绍时既是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等等称谓的原因,无论是器乐演奏还是理论研究其实都应该是相互综合、相互连接的。赵晓生教授认为“音乐学科是不分家的”,这是建设学科聚合的音乐学的基础理念。在讲述中老师不断用著名音乐家的具体经历和作品进行现场解释说明,如巴赫、亨德尔、李斯特、斯卡拉蒂、贝多芬等。音乐学科不分家,建设学科聚合的音乐学有其科学依据和历史依据。
  本次讲座的第二个问题是:音乐的诠释(也是这次讲座的标题)。赵老师又把它称为《音乐诠释之我见》因为这是老师自己长期以来研究出来的对于音乐文化的演变的规律以及音乐的表演与欣赏诠释过程。赵老师有他自己的音乐文化观和对音乐的诠释。赵老师讲述的音乐诠释分为六个部分:意象诠释即原型诠释、谱符诠释、乐谱诠释、印象诠释、接受诠释、抽象诠释。这六个部分其实也是具体音乐作品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整体,也是整个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赵老师对这六个音乐诠释阶段分别进行了说明与解释。
  1、意象诠释即原型诠释。这是音乐最本源的诠释,这个阶段只有作曲家自己才能感知和领悟,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在这个阶段具体的音乐形象或内容只是存在于作曲家的脑海里还只是灵感的迸发并未成形,这就是音乐最原本的意象诠释。赵老师说我们现在听到的音乐作品是不可能达到这个阶段的,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作品在作曲家脑海中的意象,现在人们的所谓演绎也只是想象和尽量接近音乐作品的原型,最多只是达到谱符诠释阶段,这样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功了!原型诠释确切来说无人可知除了作曲者本人,不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看作曲家自传的某些片段来了解在作品创作阶段作曲家本人的想法,这样也为我们的音乐诠释提供一个极好的线索。
  2、谱符诠释。这个阶段是意象诠释阶段的发展,它开始把无形的音乐灵感尝试转化为可以记录的真实的音乐存在实物。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赵晓生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谱符诠释已经和音乐的原型相差甚远了,因为有时出于记谱的需要一些作曲家的好的灵感必须向记谱妥协不得不丢掉或修改一些内容使作品看起来“成型”。虽然音乐能够呈示在我们面前了但是很可能已经不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愿意了。有时乐谱语言或钢琴语言无法完全表达作曲者心中所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音乐的诠释就要联系历史时代背景来诠释音乐内容了,尽量还原音乐作品的本意表达。
  3、乐谱诠释。这是谱符诠释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乐谱实证,正是有了乐谱的出现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得以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欣赏到感受到那遥远年代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音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4、音响诠释。最开始是指乐器本身的音响诠释,随着现在科技社会的发展,电子音响、多媒体音响也被一并包括。赵老师说这个阶段我们所听到和感受到的音乐诠释其实是随着演奏者而定的,已不再是作曲者本人的诠释。
  5、接受诠释。这个阶段有两大主体:演奏者和听众。而演奏者和听众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接受主体每个人的音乐诠释也不一样。
  6、抽象诠释。这个就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升华了,仿佛又回到了原点:音乐又再次成为人们脑海中的意象诠释。其实这时的音乐诠释已经和原型诠释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音乐作品经过作曲家本人、不同演奏者、不同听众的演绎,音乐诠释早已发生变化。因此得出总结:音乐的诠释是无穷无尽的、不可终止的、无解的。
  结语:赵晓生教授说,就是在这整个的无解的音乐诠释过程中才产生了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解析、重组、想象再想象、诠释与再诠释这无穷尽的群体性的音乐诠释,整个过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音乐,才使得我们的音乐艺术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这场讲座精彩至极、发人深省,赵晓生教授对于音乐的诠释的独特视角和感悟以及他严谨的学术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在讲座中赵老师风趣幽默、浅显易懂、逻辑严格、充满理性的语言表达和与其相配合的钢琴演奏使得本场讲座更显精彩和完美,相信这场讲座会使所有人受益良多。赵晓生教授的此次讲座不仅让我们拓宽了学术视野与思维,更加教会我们在做学问时要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追本溯源的态度和原则,这将是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

 

 

(2012级研究生 张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