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罗艺峰《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谱系的观察与思考》讲座综述

时间:2012-10-23浏览:352

 
讲座课题:《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谱系的观察与思考》
讲座时间:2012年9月27日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演练厅
讲座者: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叶松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9月27日,我院邀请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前来开设题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谱系的观察与思考》的讲座。参加本次讲座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奋战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线的老师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
  罗艺峰教授是一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一方面长期从事音乐美学研究与教学, 发表音乐  美学专业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多本专著,其中《音乐美学论集》颇有影响力。并曾在全国各地大学进行讲学,更远赴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大学讲学,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另一方面,罗教授还在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中国音乐思想史等领域有广泛涉猎,开拓了音乐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也惠泽了学生,鉴于这些研究和课程的前沿性、丰富性、科学性,罗教授受到师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了加深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学习和了解,本次讲座的内容围绕培养人的优美气质和情商的美育思想教育展开,采用谱系方法,以形象系统的思想图景来陈述教育思想的历史事实和思想起源。
  一、百年音乐美育的历史回顾
  罗教授通过这个部分来对近代音乐教育的回顾,提到了把美育思想带入中国的两个重要人物蔡元培以及王国维。其中,提到了蔡元培对美育的概述:“百年音乐美育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为美育。”进入20世纪初的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大量传唱的学堂乐歌,属于早期的音乐教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赵元任、丰子恺等。根据1932年《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显示,20世纪初美育已经进入国家教育层面:(1)顺应儿童快乐活泼的天性,以发展其欣赏音乐、应用音乐的兴趣和才能;(2)发达儿童听音和发声的官能;(3)涵养儿童和爱、勇敢的情绪,并鼓励其团结、进取的精神。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育教育进入曲折和沉寂阶段。
  二、当代音乐教育思想谱系的梳理与思考
  罗教授分别从赵宋光、谢嘉幸、修海林、刘沛、腾守尧五位音乐教育家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思考。赵宋光的美育思想为马克思工艺学基础上的美育观。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赵宋光文集》中说道:“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建立美的形式。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影,我称之为立美教育。”罗教授又对“美”作出了讨论:美是主体自由运用客观规律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的中介结构形式。“真”、“善”、“美”之间又是对立可调和的关系。赵宋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核心,人类的生产活动又包括了三个方面: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就包括了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了人类的创造力,教育也是人类的精神的生产过程,人类的精神和创造力的提升又促进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对赵宋光的思想作简要的总结便是: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规律的掌握。
  其次,谈到了音乐教育家谢嘉幸。谢嘉幸对“美育”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其以音乐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基础之上,认为音乐观决定美育观。谢嘉辛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中说道:“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之所以具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做决定的。”音乐的本质特征决定于产生它的文化语境,其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音乐的形态语境、音乐的情感语境、音乐的意念语境。所谓音乐形态语境是指特定音乐形态中的特定音乐思维,即:音乐听觉心理结构,大致可分为传统音乐、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音乐情感语境即是令音乐形态产生音乐情感意义的语境,涉及到人类的情绪特征和情感特征。音乐的意念语境是指音乐文本的社会环境层。意念是文本将“观念”和“意向”结合起来,用以表明社会特定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认识,转换为特定感性目标(意向) 的概念。意念语境包含个体表现意向和社会意念两个方面。谢嘉幸的音乐哲学观是强调实践的,认为音乐是要聆听的,再者是体验其情感语境,第三是融合音乐产生的背景的感悟,这三点可谓是谢嘉幸总结的关于音乐教育的真谛。
  接着谈到修海林音乐史学的美育观:美育是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造就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掌握和运用“美的规律”,在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各项教育工作中,通过一定的教育行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首先,审美教育应以审美价值取向的培养为主导地位。其次,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修海林认为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两者并非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再次,“双文化”基础上的“母语”教育,是承认有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音乐技术后形成的新音乐,也有基本上是来自西方的音乐,形成了“双文化”,但我们强调“母语”教育。刘沛则是主张心理学美育观,其美育观又可分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脑科学。刘沛的观点是:1、前运算阶段儿童没有音乐守恒能力(但不排除个例);2、训练能否提高守恒能力存在争议;3、守恒训练的顺序是从旋律到节奏的测试训练,对应的变量从乐器、速度、和声再到调式、轮廓和节奏;4、9岁儿童的守恒能力开始出现下滑。并且罗教授指出刘沛观点的意义:1、早期学前教育中可以忽略音乐主题和其对应的变形发展训练。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具备守恒认识能力;2、可通过参与其中的方法让儿童认识音乐中的各种因素,为“恒定”训练做准备;3、可以采用一些比如像主题对应图像的方法来对幼儿进行训练,不应迷信权威要勇于尝试;4、到了具备守恒能力的小学阶段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形成“守恒”意识,以助于音乐的学习。最后,介绍了滕守尧的生态美育观,滕守尧认为美育不是美学知识的教育,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技法教育,而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基础上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的教育。其认为“这种通过异质要素的联系、融合和对话生发新生事物的能力,是创生性智慧的奥秘”。滕守尧强调的便是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情感、不同艺术形式间的融会、贯通,最后达到和谐、智慧、可持续发展。
  三、反思与前瞻
  罗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此前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在经济、社会领域,也发生在思想领域,音乐美育思想的多元化现象,提供了一幅众声喧哗的画面,许多值得反思的现象出现了。指出了这一多元思想现象,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它们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而具有深刻的“反权威”、“反中心”的“后现代意味”。当今,审美音乐教育范式成为唯一的教育思想和操作模式,然而这一范式为什么成为唯一的教育范式尚未得到分析以及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能否成为多民族国家的教育范式? 综观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现状,音乐教育实践观是不足的,音乐教育实践范式的内涵包括了:声音—— 作品结构 、制作 ——行为方式、语境—— 社会文化。
  最后,罗教授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展望:音乐教育审美范式需要以唯一性存在;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能与实践范式共在;音乐教育实践范式能收到普遍接受;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范式的建立。
  罗教授对音乐民族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中国音乐思想史等学问门类有深厚的积淀,并且将不同门类学问的融会贯通,使得同学们的眼界得到了扩展,无疑使得大家对音乐教育的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罗教授以其轻松诙谐的方式传达了关于音乐教育的历史、当代的主要音乐教育思想以及提出问题发起展望,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让我们一起携手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做出努力!

(2012级研究生 陈欣雨撰稿)

 

 

(摄影:林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