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施咏教授讲座《音乐与文化》综述

时间:2012-10-26浏览:417

讲座题目:《音乐与文化》
时间:2012年10月24日
讲座地点:音乐学院205教室
讲座人:施咏(南京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后)
主持人:陈新凤(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10月24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邀请施咏教授进行《乐理与文化》 的讲座,本次讲座在音乐学院205教室举行,由陈新凤副院长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人员有各级研究生与“国培计划”的中小学老师,整场讲座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
  施咏教授讲座主要是围绕着“乐理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展开,他首先提出我们对乐理教学目的两个层面的认识,即学习记谱法和认为乐理是一门纯技术理论课,进而提出了第三层面的认识,即乐理主要是为了全面学习某一种文化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并培养审美情趣。继而施咏教授提出从学习者主体的文化体验与感受出发,将音乐的基本原理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乐理成为一门具有文化性质与文化特色的课程。讲座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内容:节奏、调式音阶、转调中的多元文化。
  第一、节奏:施咏教授提出了“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秩序”的新观点,即将一切匀整交替的进行,包括有规律的生活、工作过程都称之为节奏。例如:生活节奏的张弛、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脉搏、心脏、呼吸松与紧、动与静、起与伏的交替。随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生活中的节奏:1.动物世界的节奏,如布谷鸟的叫声;2、日常语言中的节奏,如队列操练;3.固定节奏型,包括(1)外国民族音乐中的节奏型,如探戈、伦巴、波桑洛瓦等;(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节奏型,如维吾尔族——赛乃姆、藏族——堆谐(又称“踢踏舞”)等。施咏教授通过对生活中的节奏讲解,改变了我们对节奏的最初认识,使我们了解到身边处处有节奏,乐理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调式音阶——五声全球说:施咏教授指出现有大多数的乐理教科书中所提及的五声音阶多是特指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的包含“宫、商、角、徴、羽”的无半音类的五声音阶。但广义上来说,五声音阶系指在一个八度音域内有五个音级的音阶,五声音阶的种类有多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随后从分布和种类两个方面进行介绍:1.分布:五声调式在亚洲远东诸国(如中国、蒙古、朝鲜、日本)分布最广,在欧洲的苏格兰、爱尔兰、匈牙利等地亦被广泛采用。此外,美洲印地安人及黑人音乐中亦用五声调式。2.种类:五声音阶分为全音五声音阶、半音五声音阶、均分音五声音阶、中立音五声音阶四大类。施咏教授通过对五声音节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五声音阶的世界性,通过乐理知识了解和学习到其深层次的文化。
  第三、转调中的多元文化:施咏教授讲解到,通常在一首音乐作品内部的转调不外乎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大小调体系内,即大(调式)转大(调式)、小转小或大小互转;另一种则是在民族调式体系内的转调。但在20世纪初“新音乐”以来的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创作中,还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转调技术,或换言之是文化现象:即在同一首作品(通常是歌曲)中,出现了由西方的大小调体系与中国民族调式体系之间的调式互转,可谓是一种跨文化的音乐调式的转换。例如赵元任的《卖布谣》,调式进行bE宫—C小调—bB大调—bE宫。
  最后施咏教授提出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乐理教学应具备的特征包括: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技术性与文化性、科学性与逻辑性高度统一的四个方面。并提出两个希望:使乐理成为一门具有文化性质与文化特色的课程,而不至于沦为音乐的“技术操作手册”。使乐理的学习者不仅可以“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有助于从单纯的“音乐人”转化为“音乐文化人”,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文化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施咏教授的讲座精彩至极、发人深省,语言风趣幽默、浅显易懂、逻辑严格。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普遍欢迎。通过听施咏教授的讲座,使我们研究生和中学教师都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为以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拓展了我们研究学习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研究领域。

撰稿人:魏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