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王安国教授来我院讲学综述

时间:2012-10-28浏览:528


讲座课题: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课例解
讲座时间:2012年10月26日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演练厅
讲座人:王安国(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陈新凤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迎来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安国教授。王安国教授,从事作曲理论、中国当代音乐及音乐教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复调写作及复调音乐分析》等。
  王安国教授的此次讲座围绕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施策略及现实可行的方法,本次讲座的内容有三部分,分别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通识、音乐欣赏教学探究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课例解。此次的讲座为今后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 、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通识
  什么是“中学音乐欣赏”,王安国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学音乐欣赏的内容界定,让我们对中学音乐欣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学音乐欣赏”包括初中的“感受与欣赏”与高中的“音乐鉴赏”,两者虽有不同教学层次要求的差别,但亦有许多共同之处。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作品由于有唱词(极个别例外),内容指向明确,听众易于理解接受,一般无需更多的教学指导。故此处所讲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实际是指各种体裁形式的器乐作品。
  明确了“中学音乐欣赏”的内容界定,接下来王安国教授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学习给予明确的学习目的,一共分为四个方面:1、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2、在聆听音乐中激发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感悟社会与人生。3、以音乐为媒介,增进人文素养。4、培养对音乐的持久兴趣爱好,以音乐伴随人生,提高生活品味和质量。同时又介绍了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层次),分别是:1、知觉的欣赏:节奏的美、曲调的美、和声之美、音色之美。2、情感的欣赏:调式调性、节奏徐疾、乐句长短、音的强弱、音的高低、和声协和与不协和、乐器音色的个性与复合变换。3、理智的欣赏:要辨别音乐的类别与流派、乐意及要掌握曲体结构的初步知识。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并无必要如此机械的划分欣赏的阶段或层次,但通过不同欣赏阶段教师角色的显得格外重要,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也需要有相关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通识方面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王安国教授讲到,学生在“知觉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以启发、诱导、暗示、借喻等方法,担当音乐欣赏活动的主持人和引导者,而不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替代学生的个人感受与审美体验。由于“情感的欣赏”与“知觉的欣赏”密不可分,在“情感的欣赏”阶段,教师的角色仍然主要是主持人和引导者。对“理智的欣赏”所需要的音乐知识,如音乐体裁、形式、音乐流派及风格、主题乐思及曲式结构等,音乐教师既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也是用这些知识对音乐进行理智欣赏的引导者和审美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从中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学生才是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中心,无论何时,教师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音乐欣赏的活动。
  二、音乐欣赏教学探究
  王安国教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或教师的引导路径进行详细的总结和概括,由于音乐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千差万别,音乐欣赏策略因具体作品而异,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任何作品都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或策略。由于学生的音乐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程度及音乐欣赏经验积累不同,音乐教学欣赏策略应随学生而异。同时在引导和相关知识讲解不可能离开音乐本体(作品的乐谱、音响、基本表现要素等),因为这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欣赏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的,是形成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基础。王安国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其中标题音乐包括根据民歌或歌曲、器乐独奏曲改编的乐曲,如《炎黄风情》中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长江之歌》、《东方之珠》等;地域性、民族性标题的乐曲,如《新疆之春》、《瑶族舞曲》等;以视觉形象为标题的乐曲,如《动物狂欢节》、《图画展览会》、《林肯肖像》等;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表现内容的乐曲,如《1812序曲》、《嘎达梅林》、《第十一交响曲》等;以歌剧、舞曲、影视、话剧配乐中的乐曲,如《天鹅湖组曲》、《培尔金特组曲》等。无标题音乐有《第一交响曲》、《C大调前奏曲》、《夜曲》等。王安国教授通过对以上作品的简单分析后,概括了这些课程资源的获取渠道,无论是教材及教参、作品乐谱或录像还是其他参考资料,最可靠的资源是教师自己通过对作品文本分析和反复聆听后得到的。
  三、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课例解
  王安国教授向我们介绍和聆听了一些音乐作品,有耀中的《新疆之春》、鲍元恺的《蓝花花》、穆索尔斯基的《午牛》、马思聪《山林之歌》第一乐章、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聆听的同时,王安国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这些作品的分析结构图,这些结构图用形象生动的笔墨把无形的音乐作品淋漓尽致的刻画成成有形的曲式结构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对理解音乐作品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把原本对枯燥无味的音乐本体的分析变成有趣的具有可视性的音乐形象结构图,无疑是对音乐欣赏课的一大创新,值得广大教师学习与应用。
  王安国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对今后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有了更进步一步的认识,同时让我们对如何进行音乐的教育又有了新的思考,我们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与思考,立志笃行,努力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献上心香一瓣。

(2012级研究生 张明靖撰稿)

 

 

 

 

 

(摄影:林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