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施咏教授讲座《民族音乐离我们多远》综述

时间:2012-11-16浏览:344

 

 

 

讲座课题:民族音乐离我们多远?—民族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讲座时间:2012年11月11日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5教室
讲座人:施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主持人:陈新凤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11月11日,我们又迎来了在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方向颇有成就的施咏教授给我们讲座,施咏教授现任中国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此次讲座施咏老师围绕民族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这一主题来展开,并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传统民歌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第二部分,佛教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第四部分,戏曲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首先施咏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准备这个课题的原因:现今的学生很少唱民歌,尤其课本中出现的老歌,他们认为那些老歌太土,没有流行音乐时尚。时间久了,学生厌倦了,音乐课堂失去了魅力,教师也是去了激情开始迷茫。所以施咏老师想从流行音乐入手去实现他“曲线救国”的梦想。
  施咏老师讲民歌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播放大量含有民族曲调的流行音乐来向在座的师生阐述。例如:
  1、高枫演唱的《大中国》这首歌中包含有《东方红》主题曲调、《满堂红》的曲调以及《茉莉花》的曲调。《大笑江湖》的间奏部分也采用了《满堂红》的曲调。
  2、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头曲《红烧鸡翅膀》的曲调源于东北民歌《妈妈娘你好糊涂》。《九九女儿红》的曲调源于东北民歌《摇篮曲》
  3、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源于江苏苏州民歌《哭七七》。
  电影《三笑》中的乐曲《紫竹调》源于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歌曲《姑苏风光》曲调也源于江苏苏州民歌《大九连环.码头调》等等。
施咏老师讲到佛教音乐这一内容时,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佛教音乐流行化的原因以及途径:佛教协会为了佛教的推广,与音像公司合作推出了许多佛教碟片,由诸多流行音乐明星、歌手演唱佛曲,如1995年版本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得到众歌星演绎成流行曲演唱,如:梅艳芳、谭咏麟、郭富城、王菲、刘德华、张学友、许志安等。最近由大陆歌手李娜演唱的《南无阿弥陀佛》、《大悲咒》等佛曲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成为佛乐流行化的典范广为传播。
  施咏老师还特别强调我们听音乐时不应该去拆分曲式,旋律以及结构等,如果拆分了我们听的音乐就不再是纯粹的音乐了。
  关于民族器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施老师向我们举了这样几个例子:
  1、琵琶曲《十面埋伏》在电影《大话西游》和《功夫》都有运用,电影音乐中一般用激动,紧张的音乐来反衬宁静,搞笑的场面。场面越是血腥、紧张音乐则越宁静、祥和,这是电影中一种重要的渲染气氛的手法。
  2、电影《大话西游》中用《小刀会序曲》来作为其高潮音乐等。
  讲到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时,施咏老师先明确的讲述了戏曲的概念:戏曲是在20世界80年代中期,人们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或以纯正的戏剧唱腔为背景的流行音乐作品。由于许多歌手的专业结构、背景、审美情趣的不同,他们为中国流行音乐注入的民族音乐因素也更加的丰富。如:
  1、陶喆的《苏三说》中运用京剧《苏三起解》的音调。王力宏的歌曲《在海边》一开始就出现了京剧的锣鼓声。
  2、黄阅的《折子戏》则是直接将老生的唱腔引入歌曲,张国荣的《当爱已成往事》在曲前引入了戏曲的元素。
  3、《北京一夜》运用京剧的唱腔念白,《粉墨登场》和《新贵妃醉酒》也运用了京剧的因素等等。
  最后,施咏老师还为我们讲述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融合的意义: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而成,而体现其独特固有的民族性。所以民族化是一切艺术形式的亮点与支柱、生命、与灵魂。流行音乐虽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国际性和时尚性,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话,民族化仍然应该是流行音乐的“根”。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具有双向的互融性,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以民族传统审美精神、审美情趣、审美情感为出发点,挖掘和利用本民族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采用和借鉴民族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表现语言等因素进行流行音乐风格的民族化实践,而中国民族音乐也借鉴“流行这一快速通道”得以广泛的传播。
  施咏老师以深刻、精辟的语言结合通俗、富于趣味的流行音乐向我们讲述了流行音乐民族化这一主题。他不仅让我们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模式,不论做学问还是做研究我们都应该深入透彻的去钻研,去积累,这样我们才会成功。

 

(2012级研究生 刘玉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