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蓝雪霏教授讲座《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田野声像的历史价值初探》综述

时间:2012-11-18浏览:305

讲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田野声像的历史价值初探
讲座时间:2012年11月14日下午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5教室
讲座人:蓝雪霏(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11月14日下午,我院博士生导师蓝雪菲教授在音乐学院205教室,进行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田野声像的历史价值初探》的讲座,参加本次讲座的人员有各级研究生与“国培计划”的大学教师,此次讲座收到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
  蓝雪菲教授的讲座拟通过我国学者在“田野”调查中对于少数民族口述的人文历史及其虽是一次性定格但却是日渐增多的音像资料证实,择取少数民族音乐田野声像的历史价值的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从而加深大家对中国少数民族口传音乐的丰富性及其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的认识。
  一、改变中国音乐史研究没有“音乐”的无声历史
中国音乐史研究主要依据浩瀚的汉文史书文献记载、大量的古文物出土考古加上有限的曲谱数据,但却是一部没有声音的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是从生活中产生的,他们认为相同的声音在他们那里是找不到的,而他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多音调的世界。
  (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就是用歌唱着的历史
  中国少数民族多为无文字民族,其历史是“写”在嘴巴上,贯穿在声乐中。如彝族的《梅葛》之“梅”就是“口”的意思,“葛”为 “回转”的意思,“梅葛”即“通过歌者之口,将古老或过去的事情唱回来”。
  (二)少数民族的乐响印证着历史
  1.关于音乐起源:音乐的起源问题主要有模仿说、语言说、劳动说、情欲说、巫术说等五种理论。
  2.关于史籍的各种记载:少数民族田野声像能印证史籍记载的内容太多,如蒙古族“呼麦”印证了明清笔记小说《紫兰宫女传》的记载。
  二、纠正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偏颇
  (一)中国音乐史应是王者、宫廷士大夫与多民族庶民百姓共同创造的音乐史。
  少数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一起创造了中国音乐的历史,而不只是汉族音乐一家。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海峡两岸几代学者,证明了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也为中国音乐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乐谱、乐类、乐论等方面。
  (二)中国有不同的音乐体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三大乐系的内涵包容:1.欧洲乐系2.波斯阿拉伯乐系3.中国乐系。不同乐系的民族的辉煌创造为中国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中国音乐不仅有单旋律音乐,还有多声部音乐。
20世纪50年代以后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发现二十三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从而推翻了“中国音乐是没有福音的单旋律音乐”的观点。
  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深入发掘将给中国音乐史研究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它将提请音乐史研究注意关注中国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其不尽相同的音乐思维和审美历程,注意关注音乐的多面相和多维度问题。
  三、填补音乐史研究的空白
  (一)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多元互动
  儒家文化将音乐上升到“礼”的高度,制造了一系列乐轨规范,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而“四夷音乐”同样书写着中国音乐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鱼超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
  (二)音乐的多元存在模式
不同的地理、气候生产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人们的音乐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1.原始简单的形式2.原始而复杂的形式。
  (三)音乐的多元面相
  1.音乐的多元传承模式: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承因不同的民族居住环境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乐种而有不尽相同的组织结构和训练方法而又个体技艺传承、集体分级传承、民俗专项传承、现场竞赛传承等。
  2.音乐的多元审美评价:规律是一种美,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音乐形态即善歌等方面。
  最后蓝雪菲教授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毕竟属于口传的“或然性”数据,还要对其进行真伪、断代甄别以求古存实,最后为音乐研究所用。通过蓝雪菲教授的讲解,引发了我对少数民族音乐对于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作用的思考,开启了我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之门。

撰稿人:2012级研究生魏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