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11日 10:00—12:00
地点:音乐学院办公楼三层会议室
主讲人:明言教授(博士、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主持人:叶松荣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特色西方音乐研究中心主任、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带头人、原院长)
10月11日上午10:00,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天津音乐学院明言教授莅临我院,为师生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明言教授关于“新音乐”的论述主要从对象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四个方面来进行。整场讲座妙趣横生,同时注重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在场的老师与学生深受启发。下面对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
一、对象问题
明言教授首先对“中国新音乐”一词进行了历史梳理,并最终给出自己的定义。历史上关于“中国新音乐”这个新型文化品种的词语有过多次阐释,且每次阐释的意旨都不尽相同。明言认为:“中国新音乐”应当是按照西方近现代音乐理论体系和技巧,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和方法,融入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和作曲家个人气质而创作出来的新型音乐作品。
二、历史问题
关于“中国新音乐”的源流问题,明言教授认为:“中国新音乐”这个文化品种,是西方18、19世纪为主的专业音乐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民主科学”等强势文化的进入,附着在中国当时的现实音乐文化这个“母体”后,“长成”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的一个新型音乐文化种类。针对源流问题,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A透过历史的维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堂乐歌这个“根源”之上,“长出”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却又具有浓郁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的群众歌曲;B在其后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之一——专业艺术音乐,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专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创作之父萧友梅为开端;C在其后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之二——大众流行音乐,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黎锦晖肇始。
对历史问题的认知,明言教授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西乐东渐”文化运动,自学堂乐歌开端以来,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之争,就一直呈现为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状态。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来,外来音乐文化由本土引入或外邦人带入中土与本土音乐文化融合以后,留不下来则已,一旦留下来,一般情况下都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员。
三、现实问题
明言教授首先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主体与研究对象进行论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是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整个音乐文化系统,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教授主体。然而,历史与现实却是另外一种情景:其一,庞大的学科体系与狭小的承载空间、承载内容之间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这个学科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其二,随着音乐学各新兴学科的崛起与兴盛,近现代音乐史的这种学科体系,再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明言教授认为在当下乃至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在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内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应该就是“中国新音乐‘这个音乐品种。
关于“重写音乐史”这个热点话题,明言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音乐史学界的“重写”概念,“舶”自于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重”字的字面概念,易使人产生“推倒重来”“丢之弃之”“打倒”“砸烂”的误解。因此,何须提出“重写音乐史”,这样容易导致“误读”。甚至引发学者群体间的思想混乱等不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社会现象。鉴于以上讲座,明言教授提出“续写音乐史”的命题,以此替代“重写”的说法。
四、理论问题
明言教授针对“新史学”“口述音乐史”“反本质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音乐本体”等当下学者论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思考。
1.新史学
明言教授认为“新史学”学派的“泼”的“冷水”便是“新的不新”“旧的不旧”。在当代中国的音乐史学与批评领域,谨言“新学科”。
2.口述音乐史
明言教授首先分析了梁茂春、谢嘉幸等人关于口述音乐史的解读,认为“口述音乐史”倡导者将自己的学术“初心”,定位于与“笔著音乐史”相对而立的立场。更名为“口述史”,与“笔写音乐史”“文字音乐史”相对而立,显然只是“新瓶装老酒”的“变戏法儿”。
3.反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就是基于对历史运动规律“本质”的把握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挫折、困扰的反思而生的。这种反思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思维“陷阱”。人类历史不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本质”,但确实有一定限度的、具体化的、可适度把握的“本质”。如果将这种限定性、条件化的“本质”探求行为及其结果,也予以否定了的话,人类更改活动将会变得没有意义,我们的历史研究与批评将走向“虚无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近年来,“新学主义”者在崇尚新方法、新理论的同时,还热衷于“方法崇拜”与“方法嫌弃”。较为突出的做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诟病与厌倦。明言教授认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也没有“屡试不爽”的“手段”,更没有亘古不变的“方法”。
5.音乐本体
音乐艺术的“本体”在哪里?何为音乐艺术的“本体”?在传统的音乐美学理论看来,音乐艺术的“本体”就在于音乐作品视觉符号本身,认为在对作品的音符、结构、曲体等视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之后,就是掌握了音乐艺术的“本体”。在明言教授看来,这种认知存在错误,此乃大谬。要想把握音乐作品“本体”层面的综合信息,就应当在分析乐谱视觉符号系统的基础上“竖起耳朵”“打开心扉”。
撰稿: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