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郭威老师莅临我院进行《音乐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与温度》专题讲座

时间:2019-10-09浏览:468

时间:2019年10月9日上午10:00-12:00

地点:音乐学院203教室

主讲人:郭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副主编、《艺术探索》“音乐与舞蹈学”专栏学术主持人)

主持人:郑俊晖(福建师范音乐学院副教授)

 

2019年10月9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副主编、《艺术探索》“音乐与舞蹈学”专栏学术主持人郭威老师,为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音乐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与温度》的讲座。本场讲座郭威老师围绕音乐学的学术研究工作展开,分三个部分探讨了音乐学学术研究的温度、广度和深度,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形象趣味的比喻,为现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学术启发。

第一部分:音乐研究的温度

郭威老师用“钢琴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入,通过解析答案(如:“钢琴是一件乐器”、“钢琴是一件弦鸣乐器”和“钢琴是一件击弦乐器”)得出音乐专业研究生应当对自身专业明确定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开展学术研究工作。郭威老师谈到“音乐与舞蹈学”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的兴起和被重视,专业代码由“05”转变为“13”最终认定为“1302”,而作为这一学科的追随者、研究者的音乐专业研究生,如不以进取的学习精神来敬畏自身的学科,就无法赢得外行的肯定,最终只能以“钢琴是一件乐器”这样的答案而无异于一般的民众,遗失了自身学科的归属感。因此,音乐学研究的温度,即是否爱自身的专业学科,是研究的目的与动力。

第二部分:音乐学研究的广度

讲座中,郭威老师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从上古骨笛到现代半孔竹笛、从国家歌剧院独唱演员到刘老根大舞台民间艺人、从声乐演唱技巧到钢琴演奏流派,甚至于西红柿炒蛋与蛋炒西红柿的巧妙比喻都能化为启迪明示的道理。郭威老师以身示范,要求学生们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强调作为一名声乐方向的研究生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国别、某个时期、某个类别的作品,那终将走向一无是处。扩大自身的音乐认知领域,是每一个音乐专业研究生责无旁贷的使命,只有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学领域里像一块海绵一样的汲取全面的营养,才能茁壮的成长。除此之外,要做到专业研究的广度还应从形式的广度、内容的广度、视域的广度和思想的广度上下功夫,所有涉及音乐的领域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

第三部分:音乐研究的深度

郭威老师将研究的内容作了高度的归纳,强调对“人、物、事”的研究是所有音乐研究的不二法门,针对其中的一项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进入更高阶段研究的基础。高、精、准的引导,才能让从事音乐学研究的学生们准确把握方向,行之有效的进入研究阶段。以此基础,郭威老师结合论文写作进行深入讲述,从干什么、写什么、想什么三方面入手。首先明确自己的论文写作内容,即论点;再接着搜集广泛的论据,充分的论据;而后才是进入论证的阶段,即如何写作论文的阶段,而这一阶段需按想明白——讲明白——写明白三个层次递进式的有序进行。郭威老师认为当研究进入一定深度后,就能较自然顺利的进入到论文的写作阶段,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对于学习的方法,郭老师用两组文字的进行来形象的表述,即:读书——做笔记——读评论——写读后感——综述、实践——比较——思考——评判——实践,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则是要达到“勤于反思,敢于批判,建立自己对音乐、对人生的认识”。郭威老师提倡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学术环境,也只有在大家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中建立起来,作为一名音乐学的研究生,要学会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主观见解。

本次讲座历时两个小时,郭威老师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研究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大量音乐学“学术史”的知识,也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带来了启迪和帮助。

   

撰稿: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