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杨通八教授莅临我院进行《现代文明与音乐教育的转型》专题讲座

时间:2017-12-12浏览:834

时间:2017年12月8日上午10:00—12:00

地点: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杨通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主持人:王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2月8日上午10点,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现代文明与音乐教育的转型》专题讲座。

  杨先生围绕文明发展史和音乐教育史,向在场师生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明发展特征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状况下的音乐教育特征,并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现代文明与音乐教育;发达国家与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转型的展望,如何做?

一、现代文明与音乐教育

(一)何为现代文明?

  杨通八教授借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并指出音乐教育受到其冲击、变化以及影响。

(二)现代文明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音乐的基本属性

  杨先生认为音乐的基本属性首先就是“表达”。所有音乐形式终归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意向,这种表达是感性的、鲜活的、具有行为性的。其次,杨先生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无功利的声音之美的创造。音乐具有非常高的形式的美感,并且他还强调音乐如不具有可供欣赏的形式美,音乐的审美就不存在。再次,音乐也是个性化的,人的个性决定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等等。最后,音乐的种类繁多,有非常大的可选择性,要尊重人对音乐的可选择性。同时,杨先生亦强调他的所思所言均代表其个人观点。

杨先生还认为音乐具有五类功能属性:美化生活、调节心绪、协助交流、启迪智慧以及提高素养。针对音乐是否具有教化人的功能,杨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希望在座师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音乐和教育观。

2.前两次文明中的音乐和音乐教育

  杨先生讲到,农业文明阶段,私有财产的积累、社会分工、阶级划分时期特点。统治阶层垄断了音乐和音乐教育,与下层阶级音乐的自发组织不同的是,官方的音乐教育目的一是培养为其礼仪和娱乐服务的地位卑贱的乐工;二是统治阶层为了区别身份和地位。其中杨先生以音乐律法为例,指出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律法是为音乐而算,朱载堉则为天文历法而算。同时,他认为中国的所有音乐教育服从于“礼”。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民主革命,进而产生了面向社会的现代教育,神学院向大学发展、面向社会的剧院以及音乐厅开始出现、以乐歌课程为性质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普遍发展等等,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有文化的“劳工”。该时期的卢梭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艺术教育、精神教育的思想业已出现,但受到条件限制,上述仍停留在观念层面。

3.现代文明呼唤音乐教育转型

  杨先生指出,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文明,呼唤新型的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冲突和挑战,这使得文明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来变得强大,以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便提上日程。杨先生在此肯定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观念,也针对“艺术教育变成美育说教”的现象展开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人”的参与、实践的重要性。现代条件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史必要的、可行的。

二、音乐教育现状

(一)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杨先生将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分为以下三个类型特征:

1.音乐精英教育的国际化;

2.中等教育的普及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通过例举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现状,指出顶尖级的院校都在招生方面针对以后的就业率有很多的考量,认为高等教育不能在“量”上做太多追求。

(二)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杨先生也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分布进行了归纳:一是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如各大音乐学院附中),主要负责专业院校的生源供给;二是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设置;三是普通中等学校的艺术特长班。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杨先生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特征:

1.精英人才培养早已不知不觉国际化了;

2.中等音乐教育专业化;

3.高等音乐教育虚胖化(其中他指出音乐类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困难是普遍现象了)。

三、转型的展望,如何做?

  根据上述的观点和所述现状,杨先生认为,要想转型,要在转变观念——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重理轻技转向实践性教育。还认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要承担素质教育的责任。专业教育要“减肥”“去库存”“调结构”,更多地面向校园,面向社会全体办学。最后,杨先生认为政府要有更大的担当,改革关键要看政府。

讲座最后,杨先生再次强调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因音乐素质教育的前期主要是让大家学会音乐的“本事”,且一定要重视实践。同学们在杨先生的讲解中,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杨先生的讲座不仅增进了在场师生对文明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的理解,更引发我们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专家简介

杨通八,四川重庆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59年起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罗忠镕、赵行道、张肖虎等学习作曲。1973年在广西自治区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1979年入天津音乐学院师从许通三先生研究现代音乐,发表《巴托克八首钢琴即兴曲之和声研究》等文章始受学术界注目,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2年回母校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历任作曲系和声复调教研室主任、音乐教育系主任、作曲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其间曾两次旅法考察,广泛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举办的“作曲家国际论坛”、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高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教育研究中心、巴蓬皮杜艺术中心、黎高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教育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活动。理论著述多见于作曲理论领域,发表《论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声》、《调式半音体系与和声现代民族风格》、《和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透视》等论文多篇,著有《和声学基础教程》,与恩师罗史镕合作主持编写《现代音乐欣赏辞典》。1973-1979年在广西自治区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发表过艺术歌曲《怀念周总理》、民族器乐曲《春满漓江》、双人舞《深山问苦》、歌剧《红云岗》(与晓影合作)等作品。

  

撰稿:王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