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李玫教授莅临我院进行《形态分析和文献分析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运用——两则个案》专题讲座

时间:2017-12-20浏览:949

时间:2017年12月18日上午9:30-12:00

地点: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李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主持人:王州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俊晖(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2017年12月18日上午9:30,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李玫教授为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形态分析和文献分析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运用——两则个案》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以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米都知与米嘉荣相关三事考两则个案分析展开。

一、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

  李玫教授介绍到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即是音乐形态分析,以她研究的“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内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课题为例向我们展开分析。李玫教授先向我们介绍到她研究对象的地理区域是阴山以南,贺兰山以东,白于山以北,吕梁山以西的范围,通过对这一区域额的西北高原汉族音乐文化内区近1700首民歌进行旋律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七言句式(4+3)与音乐结构的四板(2+2)二分框架具有互相制约关系。2.七言歌辞句式所具有的隐形两单元来源于汉魏谣谚,这种结构对旋律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通过对七言句式乐句结构的简明旋律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七言句式之滥觞可以追溯到汉魏时句句韵的七言古体。4.这种歌唱体在民间从来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紧接着李玫教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七言句式的基本形态,详细如下:1.四板结构是七言句式的基本形态(借用现代记谱体系,记写为四小节,用数字表示为4)。2.四板的结构力来自于七言文体。3.七言句式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剖析为4+3的程式。4在旋律结构中体现为前4后3各占两板。5.一个七言四板,隐含两个比乐句小的旋律单元——乐节。6.一个七言两句体,其上、下两句构成三种模式 ,即:a. 4,  4(板,下同);b.4(2+2), 4;c.4(2+2),4(2+2)。

(一)原始七言两句体

在原始七言两句体里,李玫教授以上面提到的三种模式举例分析。

a式:以《相亲相爱好到头》(河曲县)为例,得出上、下句不可划分乐节,即4,   4 ;即是上、下乐句不分乐节。这是最普遍的平行再起两句体,只是下句三字尾后半部模进变化,构成具有对答式的上、下句呼应关系。b式:以《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陕北,信天游)为例得出上句分、下句不分乐节,4(2+2),   4;在这首歌曲里增加衬词,其意义一是改变了音节疏密,带来节奏样态的丰富;二是因声度词,改善歌辞音调与旋律音调的谐和关系。c式:以《甚会会活在人里头》(河曲县)为例,得出上、下句皆分乐节,4(2+2), 4(2+2)。其中下句“头”字是配合旋律线条衍生出来的衬字,可以淡化“里”字的调值与旋律上行的矛盾。

(二)保持四板的多音节七言两句体

  保持四板的多音节七言两句体指以原始七言结构为体,但歌辞部分多间插衬字、词,甚至遮掩了七言的清晰面貌。分别举例《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府谷县) 、《蓝莹莹天气起白雾》、《咱和哥哥结个婚》 (河曲县)三首民歌分析。

(三)七言句式的来源假说

  李玫教授说道,最早提出七言句式的是王运熙,可以在他的《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完成》看到。在原始七言前四后三各占两板的乐句结构,与汉魏之际七言韵文的存在方式是吻合的。并且其旋律构成方式:两个相同的最小旋律片断重复形成“双生结构”。最后李玫教授提出了这种简单明了的逻辑关系与七言句式所拥有的语义概念是否相关联呢,是否是互动式的结构力呢?李玫教授接着用两首《巧口口说下疼人话》(志丹县)、《走上好比一股风》(河曲县)民歌的分析得出了从乐句材料看,大量平行对称两句体,仅仅是最后的结束音变化,以功能性呼应显示出一点儿对比性,是非常多见的句式。这种音乐实例的技术分析不仅能够挖掘音乐文化特征形成的工艺学因素,解析底层的建筑结构,还能与音乐文学的研究遥相呼应。李玫教授指出值得思考的是,山曲、信天游这种七言句式,究竟是七言近体诗的民间辐射?还是一直存留于民间,从未追求清雅的中古北方民歌的活化石?

  最后李玫教授指出山歌沉淀了古人最自然的歌唱方式。这些歌词因其文不雅驯,不会被当作文学作品记录下来,也就不会成为文学界的研究对象。但这些山歌所具有的工艺学内涵和审美意蕴却折射出七言句式形成过程中的痕迹。这或许能为音乐学与文学的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有趣味的案例。

二、米都知与米嘉荣考辨

  李玫教授在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即是音乐形态分析,接着给我们讲授了文献分析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运用,以米都知与米嘉荣考辨为例。李玫教授介绍到《全唐诗》中梁补阙诗《赠米都知》和刘禹锡诗《与歌者米嘉荣》两首诗中提到了“累朝供奉”、“都知”、“米都知”、“米嘉荣”这几个关键词。接下来李玫教授为我们带来详细的二者考辨。

(一)梁诗与刘诗

李玫教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到梁诗与刘诗诗句中所出现的关键词。梁补阙《赠米都知》诗:“供奉三朝四十年,圣时流落发衰残。贪将乐府歌明代,不把清吟换好官。”(《全唐诗》)。刘禹锡诗《与歌者米嘉荣》诗: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惟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全唐诗》)“一别嘉荣三十载,忽闻旧曲尚依然。如今世俗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少年。” (《刘宾客文集》) “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于今后辈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太平文记》)

(二)刘禹锡与米嘉荣

李玫教授介绍了刘禹锡和米嘉荣的生平事迹。据《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793)擢进士,贞元末(805)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遭贬谪。宝历二年(826)奉调回洛阳,于会昌二年(842)七月故去,时年七十一。其中“一别三十载”、“旧曲尚依然”、“旧人惟数米嘉荣”。李玫教授说道其中这些诗句反映了刘禹锡人生际遇。《乐府杂录》有载:“歌……元和、长庆以来有李贞信,米嘉荣,何戡,陈意奴。”“三朝供奉米嘉荣”。所谓“三朝”:宪宗元和(806-820)、穆宗长庆(821-824)、敬宗宝历(825-827)三朝。

(三)梁补阙与米都知

李玫教授根据《全唐诗》中仅收录梁补阙诗《赠米都知》一首,提出了三个疑问:1.梁补阙是何人?2.三朝跨约四十载为何时?3.米都知是米嘉荣吗?通过严密谨慎的考证,李玫教授对这三个问题一一进行释疑解答:1、梁补阙为唐翰林学士梁肃;2、米都知已经供奉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约四十载;3、米都知不是米嘉荣。李玫教授认为虽然之前提出的三个疑问已经得到解决但仍需辨析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梁补阙之疑和何为都知。现在的观念有两种:一是认为梁补阙为唐梁肃;二是宋梁周翰。但所颂米都知都不可能是米嘉荣。她指出《四库提要》中“《南部新书》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多录轶闻琐语。”以上材料都证明“梁补阙”为梁肃。关于何为都知,李玫教授这样讲述道,唐晚期李涪的《刊误》中记载的一则故事为据来证明都知是教坊中一个低阶位的官职。最后,李玫教授总结,通过以上考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梁诗与刘诗中所颂及的米姓乐人非同一人。唐代的“都知”只是平康里的名妓头角,籍属教坊。“都知”作为官职始设自宋廷。宋教坊有大小都知,掌军乐的钧容直有都知、副都知之职。

  通过李玫教授的这次讲座,使得在场师生受益匪浅。这也提醒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在寻找新材料的同时,还要认真深入研究老材料,尤其对待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信息,更要小心求证其写实程度,准确阐释其原意,以求获得可靠的结论。

  

专家简介:

李玫,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李玫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现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乐律学、旋律学及其相关历史研究。著有:《音乐之河——图说中外音乐史》、《“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东西方乐律学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等专著。

  

撰稿: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