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李玫教授莅临我院进行《视觉表达的叙事传统》专题讲座

时间:2017-12-20浏览:1288

时间:2017年12月18日下午14:30-17:00

地点:音乐学院办公室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李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王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俊晖(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712月18日下午14:30,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玫老师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视觉表达的叙事传统》的专题讲座。

  本场讲座围绕着视觉表达的叙事方式,结合实例和图片、文字记载向在场师生详细介绍了视觉表达在音乐史学研究中的形式及其重要作用,并做了深刻总结。本场讲座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文化的基本认识;文化诗学的意义;艺术中的历史影像;艺术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有技巧和规律。

一、 文化的基本认识

  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当这三者发展出现不平衡时,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出现畸形的现象。其中精神文化是人有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对人性情的陶冶至关重要。在无文字时代,精神文化的载体就是除了文字之外的一切媒介。视觉艺术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可从中找到音乐行为。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史来说,学习视觉表达的叙事传统,非常必要。

二、 文化诗学的意义

  文化学者们对“文化诗学”有过相当深入而精辟的研讨,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共识:“文化诗学”开辟了文化的视野,发现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这些艺术作品当然包括各种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有两种阅读,一种是品质阅读,一种是价值阅读。品质阅读可以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高低;价值阅读能够揭示作品所隐含的文化价值。李玫老师向我们例举了晚清粉彩和一个扇面上的《封侯挂印图》,两幅作品都不是写实作品,而是把人们的追求凝练成了人人都懂的视觉表意符号,这同样是一种叙事传统。

三、 艺术中的历史影像

  艺术是一种文化,历史也是一种文化,两者是互动的。艺术创作属于审美文化,它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所以当这个艺术创作主题是历史题材时,为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就可能不完全忠于历史,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后的历史,已经不是历史的原貌了。  

  李玫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几幅汉画像中建鼓的图像,并对建鼓的高度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几个建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建鼓的击奏方式是坐奏还是立奏?建鼓有和其他乐器的组合方式吗?历史上是否存在建鼓舞?其实通过建鼓高度、外形的了解,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但是汉画像中出现了与事实相违背的场景,然而这是真实的场景吗?通过翻阅资料、查找古书,学者们发现汉画像中的图画很多都是经过了画师艺术性的加工,从而改变了历史的原貌。所以艺术中的构图和内容与画师的审美取舍相关。

四、 艺术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有技巧和规律

  文化诗学要求通过作品的语言来寻找意义,文学作品重视文学语言的作用,语言所能达到的边界,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所能达到的边界。造型艺术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不像言说的语言那样清晰准确,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是丰富的,形成了具体的艺术媒介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规律。李玫老师例举了佛教壁画、库车(龟兹)地区的壁画、汉风壁画,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区视觉叙事传统的不同。大量图像资料,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折射出人们的文化观念,宗教绘画中也折射出世俗生活的面貌。所以,虽然视觉艺术不如文学艺术在叙事方面那样清晰准确,但却是另一条反映历史影像的途径,并更加具象的表现了久远的过去。

  在讲座的最后,李玫老师强调:图像资料是重要的史料,但还是要警惕图像的陷阱。图像资料的使用,需要正确的方法。

专家简介:李玫,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李玫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现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乐律学、旋律学及其相关历史研究。著有:《音乐之河——图说中外音乐史》、《“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东西方乐律学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等专著。

  

撰稿:胡一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