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赵书峰教授莅临我院进行《民族音乐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纵横谈》专题讲座

时间:2019-12-02浏览:639

时间:20191129下午15:00—17:00

地点: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赵书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施冰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2019年11月29日下午三点,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书峰为音乐学院师生带了一场题为《民族音乐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纵横谈》的专题讲座。

在此次讲座中,赵书峰教授主要围绕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中较为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讲演,一共分为八个小标题,分别是:跨界族群传统音乐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城市民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主义思维、音乐与文化认同研究、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民族音乐学学科新视角的问题争论、学科发展展望。


一、跨界族群传统音乐研究

首先,赵教授对跨界族群传统音乐研究”的定义和研究趋势进行介绍,赵教授讲道: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是对处于两个不同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同源族群传统音乐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它们的音乐结构和文化象征隐喻的解读和阐释,进一步分析同一乐种在处于两种不同的政治话语体系中,与周围族群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的当下结局。实际上,它是基于一种“比较”视角下的“多点民族志”性质的互证、互释研究。尔后,赵教授提出,当前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是中国民族音乐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学科研究新视角,是民族音乐学“本土化”“中国经验”的学术产物。最后,他还指出,自2011年以来,中国的“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以“三会”“一个课题”“一位学者”为代表,可谓真正掀起了“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热潮。


二、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在这一小标题的讲演中,赵教授认为,一项优秀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个案不但要有深入细致的音乐民族志文本书写规范,同时要建立在丰富、深入、全面的历史文献与口述信息的基础上,将田野资料与历史文本展开互证研究。另外,他还列举了近年来在该领域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如项阳的《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民族音乐学”》《接通的意义——传统·田野·历史》、杨民康的《历史民族音乐学:把音乐史还原到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研究》等等。最后,他认为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者,不但继续坚守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位,同时要结合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官方与民间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等,对音乐的“历史构成”问题进行详细挖掘和考证,继续加强历史与田野互动性质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这也是民族音乐学“本土化”或“中国经验”的产物。


三、城市民族音乐研究

关于“城市民族音乐研究”,赵教授讲道,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主要关注在城市中传播与流行的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少数族裔原创音乐的传播与受众问题,以及城市社区的音乐生活问题,城市中音乐的创作、表演、作品的诠释与评判问题,城市中音乐的传播与推广问题等。特别是,城市中音乐厅、剧院、娱乐场所中的音乐表演等传播学、社会学等问题。他还指出,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涉及到城市中流播的传统音乐的身份变迁、城市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受众研究、城市音乐的制作与商业化运作模式研究,以及城市市民社区音乐生活研究等等问题的思考。尤其是洛秦教授提出了“音乐上海学”的概念,陆续发表了相关文章,如《“音乐上海学”构建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再论“音乐上海学”的意义》等等。


四、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主义思维

赵书峰教授指出,少数民族音乐的族性特征很难用科学主义、绝对主义进行思考,必须将其置于后现代研究思维中进行动态的分析与解读,绝不能固定、静态、封闭的本质主义思维来对其科学化、绝对化处理。所以,民族音乐学的后现代观念彰显出学科研究的与时俱进特性。同时,反本质主义思维并不是一味地解构传统音乐的族群边界和身份认同问题,而是以多维、动态的研究视角重新描绘传统音乐的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变迁的轨迹。因为,身份认同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建构,一个永远未完成的过程——总是在建构中。


五、音乐与文化认同研究

在这一小标题演讲中,赵教授指出: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界“音乐与认同”的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多远文化语境中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身份变迁问题,也是对传统乐文化身份危机题的一种学术回应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注重对于研究对象的主观阐释,而忽略了传统音乐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规律的研究尤其是不能掉入西方主义”理论模式的陷阱,而是要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分与描述


六、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

赵教授认为,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地方经济旅游文化的重建、构速和谐的生活社区,以及为中国民族政策制定可操作的理论模式,等等题都应是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点题,换言之,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是将田野资料(比如早期的录音档案反哺)、学术研究策略等运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经济的发展社区的和谐构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问题应用性研究方面

 

七、民族音乐学学科新视角的问题争论

赵教授在这一小标题中,总结道: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学界的发展历程中,继续坚守学科研究本位、不新深入学科互动交研究,继续虚心接受学界的批评与质疑,深入完善学科发展盲区,为构建民族乐学的“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专业贡献。同时学科的发展也要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即民族音乐学研究者不但要继续绩进行理论与个案的深入研究,同时也要将上述学术成果远用到具体的社会实中为中华传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构建和谐生活社区推动地方民俗旅游经济繁荣,以及为国家制定相关民族政策提供可操作的理论。


八、学科发展展望

在讲座的最后,赵教授对学科发展提出了点展望,分别是:继续加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跨学科交叉互动研究;继续加强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团队的建设;继续开展具有历史人类学特点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大力加强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音响档案馆和影像音乐民族志的拍摄与制作工作,为民族音乐学教学与理论研究以及“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帮助;运用“反本质主义”思维重新审视田野考察与案头工作观念;加强民族音乐学的“自我民族志”研究;继续吸收、借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精髓,为探索与构建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做出积极的学术贡献;要不断总结和梳理民族音乐学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的“得与失”,重点针对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史与学科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专家简介:

赵书峰,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撰稿人: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