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樊祖荫教授讲座《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方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综述

时间:2015-10-19浏览:635


讲座题目:《和而不同 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方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

主 讲 人: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 持 人:王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  间:201592516:00—17:30

地  点:音乐学院205教室

     2015925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樊祖荫教授受邀莅临福建师大音乐学院,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方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的学术讲座。众多师生慕名而来,全场座无虚席。

讲座初始,樊教授播放了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多声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比较。中国的多声音乐作品有:梅兰芳的经典唱段《贵妃醉酒》、刘宝全的唱段《丑末寅初》、江南丝竹《欢乐歌》等。西方的作品有: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虽然这些作品仅仅是中西方音乐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已能让听众明显感觉到多声部音乐风格和结构思维在听觉上的差别。

由此,樊教授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并提出了“各声部以同一旋律的变体在横向进行时作纵向的叠合,体现了分合相间的线性多声思维特征”的结论。接着,樊老师从典型的谱例入手,对多声部中的旋律及其变体声部与织体形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其分别有:接应型织体、支声型织体、主调型织体、复调型织体、锣鼓乐的综合型织体等。

对于中西和谐观念,樊老师做了简要的比较,以此探究造成中西多声结构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樊老师提出了“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概念,用以阐释中西方多声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通过樊教授对中西方多声部音乐差异的探究与分析,现场听众不仅从感性和理性上体悟了其所折射出的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且从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深入、细致的认识与了解。讲座结束时全场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我院师生对樊祖荫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的感激与敬仰之情。

  

吴诗瑶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