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及艺术系原主任林青华教授莅临我院进行《中西音乐交流:元代至清初》专题讲座

时间:2018-06-20浏览:686

时间:2018年6月12日上午9:00—11:00

地点: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

主讲人:林青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及艺术系原主任)

主持人:王州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6月12日上午,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及艺术系原主任林青华教授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中西音乐交流:元代至清初》的专题讲座。林青华教授结合大量史料,以时间为轴,讲述了自元代到清初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主要从“中国音乐在西方”和“西方音乐在中国”两条主线展开讲座。

  首先,在“中国音乐在西方”部分,林教授讲述了元代至清初各个时期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与交流。具体交流情况与路径为:

一、 元代(1279-1368)

  元代最初的音乐交流与西方传教士密不可分,林教授讲到元代的景教(天主教的一个分支)背景与西方发展外交的情形,当时到中国的旅行家把中国文化传到了欧洲,最早的传教士马可·波罗则对元代的中国音乐有所记载,他记载了元代的战争音乐、饗宴音乐、仪式音乐等,中国音乐随着早期传教士的记载得以在西方流传。

二、明代(1368-1644)

  明代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仍以传教士为主,代表人物是利玛窦,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辗转到澳门、南京、北京等地,利玛窦博学多识,精通中文并熟读儒家经典,尊重孔教,他还擅长数学、音乐。利玛窦曾经在南京夫子庙参观祭孔仪式,并记录了中国“八音”乐器的使用与演奏,不过他的描述语言不甚精准,出现“铜钟”、“石类乐器”、“弦乐”、“长笛”、“以口来吹气的风琴”等陈述,这可能是因为他对中国音乐的不了解而造成的,当时他以传教士身份参加仪式,有一种听不懂的音乐便是落后音乐的心态。

三、 清代初期(1644-1795)

  19世纪之前的清政府是十分强大的,林教授讲到,清代初期的对外交流主要媒介是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多以尊重中国文化的心态来到中国达到传教目的。当时的一批传教士如莱布尼茨、白晋、杜赫德等都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其中,尤以传教士杜赫德影响最大,他虽未到过中国,但受到当时西方“中国热”的影响,写作了《中国全志》一书,此书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朝代、政治和科学等内容,被译成英、德、俄多个版本在西方广泛流传。《中国全志》一书中记载了五首中国旋律,这成为18世纪欧洲人认识中国音乐的最早的旋律。杜赫德曾用带有贬义的口吻来形容这些中国旋律,他认为这些旋律不悦耳,感叹中国古乐的失传。然而,该书中记载的五首中国旋律,却在西方广泛流传,被卢梭、韦伯、亨德米特等西方作曲家采用并重新创作。

接着,林教授讲述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与交流,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讲述。

一、 西方乐理的传播

  林教授讲到,康熙时期组织编撰《律吕正义》(1714年),该书的续编是由耶稣会修士徐日昇和德理格撰写的,他们介绍了西方乐理,引进了音阶、唱名、调号、拍子、记谱法等西方乐理知识,确认了传教士及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地位。而在杜赫德的《中国全志》一书中,也记载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交流,描述了康熙时期(1679年)传教士阀明我和徐日昇在宫中听音乐的事迹,徐日昇用五线谱记录了他所听到的中国音乐,并在古键琴上一音未错的演奏出来,这让康熙帝叹为观止,他命令宫中大师乐学习西方的记谱法。这也成为中国音乐最早西化的实例,西方乐理及记谱法开始传入我国。

二、18世纪中叶的西乐表演

  18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有西洋音乐的表演。据记载,1741-50年,在宫中有西洋乐器合计35件(包括提琴、木管乐、古键琴等乐器)。而皮钦尼的轻歌剧《切奇娜》也在紫禁城演出。林教授还讲到传教士钱德明为中国友人表演的西洋音乐,当时钱德明演奏的曲目有拉莫创作的《野蛮人》和《独眼巨人》,他还演奏了布拉韋的长笛奏鸣曲。林教授还讲到在18世纪中叶传教士钱德明的巨大贡献,身为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的钱德明,是18世纪宣传中国音乐文化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1750年经澳门到北京,也像利玛窦一样学习中文和儒家经典,并在1754年把李光地的《古乐经传》译成发文,而其在1779年写成的巨著《中国古今音乐记》则成为中国音乐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从历史角度探索了中国音乐的演奏,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数十种史书及乐书资料,内容以雅乐及古代乐律理论为主,更为珍贵的是书中有很多插图,详尽的绘制了当时的乐器、舞蹈、乐律理论等图案,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当时的音乐文化风貌。钱德明是以西方严谨治学的观点来讨论中国音乐的,相比之前传教士的记载,他的手法更为专业,他认为中国音乐也有“和声”,但是中国音乐的“和声”是指“天地同和”的意思,与西方的“和声”观念是不同的。他也启发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音乐,先要学习其文化。

  最后,林教授总结道:中西音乐交流从马可·波罗开始到清康熙末年历经三个朝代,期间交流的性质也随着时代而改变,逐渐从业余走向专业,而对中西音乐交流贡献最大的则是天主教传教士,他们最初以尊重中国文化的心态来传教,然而到了19世纪新教国家(英、美等国)则采用了相反的策略,这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着重要联系,中国音乐开始受到贬低和排挤。林教授启发我们思考:在中西音乐交流中,如何看待不同的音乐文化?音乐有无优劣之分?音乐是否是共同语言?当代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整场讲座史料丰富、主线清晰、思辨性强,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也为我们未来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撰稿:张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