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戏曲到时代曲——周蓝萍的黄梅调电影考论》讲座综述
吴浩琼 撰稿
2016年12月23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迎来了台湾大学音乐研究所的沈冬教授。上午,沈教授给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由戏曲到时代曲——周蓝萍的黄梅调电影考论》。
沈教授首先介绍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黄梅调在香港、台湾两地的电影市场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推动了港、台两地电影事业的迅速崛起,也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在港、台两地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善于运用黄梅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周蓝萍,则成为那个时代黄梅调电影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为《水摆夷之恋》《苦女寻亲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等数百部电影创作电影音乐,其中,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黄梅调配乐,获得第十届亚洲影展及第二届金马奖最佳音乐奖。此后,黄梅调便兴起了港、台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长达数十年的“旋风”浪潮。此外,周蓝萍也是被公认为台湾国语流行歌曲的开创者,其最具代表性的国语流行歌曲有:《绿岛小夜曲》《家在山那边》《回想曲》《春风春雨》等。他的这些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沈教授广泛查阅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周蓝萍“黄梅调”电影的报刊、杂志等文本资料;搜集相关的老唱片、老电影;访谈了当时的电影演员以及黄梅调演唱者;反复分析、研究,探索了周蓝萍如何将黄梅戏音乐元素融入电影音乐中,从而创作新型音乐形式——黄梅调。沈教授认为,“黄梅调”的产生,电影是其重要的依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周蓝萍进行电影音乐创作,完成了“戏曲”(黄梅戏)到“时代曲”(黄梅调)的转换,即在运用黄梅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再借鉴、吸收其他中国传统音乐、台湾的现代国乐、流行音乐以及其他音乐形式,创作了风靡台湾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黄梅调”。如: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配乐中,运用民族管弦乐团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相结合;采用黄梅戏的唱段与流行音乐编曲形式相结合等等,使电影及音乐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在《花木兰》《凤还巢》以及《黑森林》等电影中,周蓝萍以现代作曲手法,将黄梅戏唱段进行改编、创新,再融入了京剧、昆曲、佛曲、民歌以及艺术歌曲等音乐元素,创作黄梅调,以适应现代多元化电影市场的需求。其后,沈教授总结,周蓝萍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中国传统音乐积累、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以及广阔的视野,促使黄梅调在电影音乐中得以推广,亦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以新形式得以传播。
最后,沈教授还给大家介绍了京剧、豫剧、闽南歌仔戏等其他戏曲剧种在台湾的发展态势。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沈教授以详实的文本资料、丰富的音频与视频、精炼的语言、雅致的演唱,将整场讲座置于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让我们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
沈冬(1956- ),女,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曾任台湾大学国际事务长,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专任教授,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 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史、近代音乐史研究。著作有《唐代骠国乐初探》《隋代開皇樂議研究》《隋唐燕樂樂部申論(一):根源的探尋》《周蓝萍与〈绿岛小夜曲〉传奇》《听见“中国性”——四海唱片的艺术之声》等。
周蓝萍 (1926-1971),湖南湘乡人,国立音专毕业,是战后台湾最重要的国语流行歌曲作曲家。他的作品有:黄梅调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流行歌曲作品有:《绿岛小夜曲》《回想曲》《家在山那边 》《月光小夜曲 》《春风春雨》《一朵小花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