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瞿小松前来我院讲学综述

时间:2012-10-31浏览:459

 
讲座课题:虚幻的“主流”
时间:2012年10月30日
讲座地点:音乐学院205教室
讲座人:瞿小松(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主持人:叶松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瞿小松应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邀请于2012年10月30日下午莅临本院在音乐学院205教室进行讲座。
  本次的讲座以瞿小松教授的文章——《虚幻的“主流”》基础,阐述了瞿小松教授对于当代音乐作品创作现状的观点和看法。
 第一,批判与反思。当今中国的音乐学院,主体的教学体系,过渡地将眼光集中于18、19世纪与20实际的西方职业作曲家音乐。教师只为了所谓的“主流”,而不顾学生的喜好,作曲家害怕不在“主流”,不顾自己与听众的喜好。对于音乐人而言,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是最重要的。西方职业作曲家音乐的三百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与文明的天地当中,他只是一个区域的三百年。当今中国的音乐学院主体教与学饿体系,更注目于一个区域三百年的技巧,而忽略产生计较的时代、文化、审美的优长与局限,这在作曲专业与西洋音乐的奏、唱专业尤为严重。因而这个主体教学体系的产品,多是掌握了技能而无知傲慢的艺匠,而非具有开阔视野与包容胸怀的文化音乐人。这样的现状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是:因无视心与灵的触动与共振,仅仅醉心并自缚于先音乐而创的预设体系,醉心于自缚于狭窄的音乐理念,醉心于自缚于大脑的设计与“观念”,以德奥系统为基、以20世纪上半叶“第二维也纳乐派”为源头的西方学院先锋派职业作曲家音乐,已经越走越狭窄,越走越枯萎,越走越细小。在当今广泛多元的音乐生活当中,这个“主流”,不过是学院作曲系狭小空间里头一个自恋的梦幻,它已经萎缩为一个极小极小、极细极细的支流。
  第二,开拓与承传。倾听除了西方职业作曲家音乐之外不同人类的音乐文化。感悟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音乐,触摸音乐文化可能的全貌,不局限于某一时代、某一区域、某一流派、某一形态。以天观天,而非以井观天,清洗学院现代派耳朵,清洗唯西方是高的学院派坐标。倾听西伯利亚北部的猎人音乐;倾听非洲黑人的野唱感受丰富细腻的疾走与轻松愉快的生命状态;倾听美国黑人囚犯的蓝调,感受脱离原生大陆而油然而生的抑郁与孤独;倾听爱尔兰传统音乐,感受匀速的自然流动与欧洲希存的轻松;倾听保加利亚农妇的地头对歌与西班牙的佛拉门戈。作为中国的音乐人,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应该先继承,后传承,因而叫承传。中国古典戏曲,演员的基本训练,唱念做打,必须全备。没有听说有人将表演者称作“歌者”,或者“歌唱家”。在中国古典戏剧体系训练出来的演员,必须练熟说、唸、唱,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自己设计“身段”。相当一部分演员,自己花脸谱,也就是说,必须懂得操作“视觉艺术”。古希腊戏剧的总体表演形式,是西方音乐文艺复兴的理想,但这个理想没在“歌剧”里实现,却存在于中国古典戏剧的承传与现实。因此,何为以西方艺术以标准,何为以西方音乐为高。
  瞿小松教授独辟蹊径,以作曲家的视角对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进行批判与反思,主张承传、吸收、创新、超越。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顺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而不盲从所谓的“主流”。 

(撰稿:2012级研究生 徐宁聆)

 

(摄影:鞠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