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合作与交流

旅美华人周勤如博士学术讲座综述

时间:2013-10-12浏览:799

看透世界,发展自己
——旅美华人周勤如博士学术讲座综述

撰稿:余亚飞


  2013年9月18日-9月25日,著名旅美华人周勤如博士莅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应邀为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吸引了学院众多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们前来聆听。
  周勤如博士,旅美编辑、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83届毕业,留校教作品分析。85年在国内首开“二十世纪音乐分析方法”大课。86年发表论文《当代音乐分析学进展的一般倾向》,首次提出并界定“音乐分析学”概念和论述音乐分析的“时间、张力、纵深”三维观念。87年发表论文《音乐深层结构的简化还原分析—申克分析法评介》, 提出“深层结构”等中文概念。86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主修作曲,兼修西方音乐理论史及音乐民族学。96年完成博士论文,含《交响叙事曲》总谱和专著《黛敏郎〈涅槃交响曲〉结构中的辩证观念——当代东亚作曲家思维特点的个案研究》。
  1996年4月起在美国创办“音乐中国”学社并筹办以翻译发表中国音乐文论为特色的《音乐中国》英文学报,为推动中国与世界音乐学术双向交流修桥铺路。99年秋创刊号发行,共出版四卷六期。从1997年起,连续在国内发表《研究中国音乐基本理论需要科学的态度》、《音乐批评学我见》、《提高音乐学术水准的关键在于研究过程的科学化》和《多元语境下音乐评论的客观性》等系列学术论文,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2013年9月18日上午10点,周勤如博士如约来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多媒体教室教室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从曼特尔•胡德到提莫西•赖斯——我所见到的西方音乐学者以及他们对我的启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音乐学院叶松荣院长主持,讲座的主要内容围绕西方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学术贡献和风格展开。其一,曼特尔•胡德(Mantle Hood 1918-2005)作为音乐人类学家的先驱,首次把印度尼西亚和非洲加纳的民族音乐带到美国的课堂,其学术风格和贡献可以归纳为:进取心、全面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他注重行动,成功地把所学的非西方世界的民族音乐带到西方,促使西方人通过体验理解世界音乐的交流,帮助“局内人”成为世界级音乐学者,同时他也是最早把双重音乐能力的实践观带到西方乃至传播至全世界的第一人,推动了西方民族音乐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二,纳赛尔•贾拉兹伯依(Hazir Ali Jairazbhoy 1927-2009)毕生收集和传授印度音乐,利用最先进的音像传播手段,其课堂教学不考试,而以口传心授的的体验教学方式为主,教授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所在。其三,贾奎琳•迪杰(Jacqueline Djedie),其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以恩科提亚的《非洲音乐》为蓝本,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曲目多达500余首,课堂上以电影视频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视野。其四,周文中,(Chou wen chang 1923-),早在1948年赴美留学的他,从建筑专业转入音乐专业,主张用当代观念审视传统,以创新发展传统,身体力行引领世界潮流,提倡通过精神修养和材料分析,广泛吸收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营养,化“民族的”为“世界的”。反对利用传统研究为自己造势,主张带动和扶持其他学者一起研究,找到保存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五,蒂莫西•赖斯(Timothy•Rice),他关心社会和困境中的民族音乐学的走向,提出“从纵向研究走向横向研究”的途径。
  2013年9月25日上午10点,周勤如博士如约来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多媒体教室教室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学术生产力之我见”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音乐学院叶松荣院长主持,讲座的主要内容围绕前沿的特征展开,主要提出并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前沿具有学科空白、理论突破、社会需要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二,西方音乐的前沿主要围绕人类学研究到地缘学研究再到后现代研究的过程。在此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学又经历了从达尔文进化论过渡到以泰勒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进而发展为西方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历史进程。三,结合《山西乐户考述》、《潮儿和潮儿现象》、《朱载堉开方》的翻译和田野调查的实践体会,对案例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其四,结合自己对古典和经典的定义的理解,通过《古典的,还是经典的?》一文进行阐述。归结出经典性的四个特征:简明、规律、严整、有趣。其五,“摇声”辨伪。通过对韩国民族音乐学家进行采风取证,认为 “摇声”是伽倻琴的一种演奏法,而非源自中国,进而对“摇声”这一基本乐理术语的源流进行诠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两次讲座,周勤如博士还以幽默风趣的言语与现场的师生分享了他多年来从事音乐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和追求:“不拘一格,做好自己,量尔所长,尽尔所能,称尔所能,取尔所需”。赢得了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和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