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副教授讲座综述
(李方郁 撰稿)
讲座题目:西方20世纪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
讲座时间:2013年10月17日15:30
讲座地点: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讲座专家:何宽钊(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邱桂香
何宽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学者于润洋先生。现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10月17日下午,何宽钊博士应邀前来我院讲学,其讲座《西方20世纪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源于其博士毕业论文(《哲学-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演进》)。
何宽钊博士从个人主义的泛滥、拒绝有限坚持扩张、调性观念的自我确证、灵韵的衰退与震惊的凸显、形式主义倾向、精英主义与有限的生产场等方面来阐述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两种现代性在20世纪西方和声中的张力和冲突等,对西方20世纪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作了深度剖析。
首先,何宽钊博士对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阐释,揭示其二者的同源关系,进而谈及20世纪,随着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及对多元价值观的推崇,审美现代性逐渐走向了启蒙现代性的反面,成为启蒙现代性建立起的逻辑和秩序的它者,用短暂性、相对性和零散化来对抗启蒙现代性对永恒性和普遍性的追求与迷恋。
接着,何宽钊博士对20世纪西方现代和声呈现出的姿态进行社会学解读:在20世纪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的态势下,每个人都在寻求不可通约的私人话语,20世纪西方和声中的个人主义成了生存本体论的意义。与启蒙理性执守有限性不同,在现代主义音乐里,拒绝有限、寻求扩张是他们共同的旗帜,高叠和弦、非三度叠置大量涌现,打破了调性和声的关系确证,形成调性中心的自我占位,用自我复制、自我持存获得一种调性中心的印象。现代音乐的本性决定了它只能走向精英主义,而造成这种精英主义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便是社会的赞助制度:作曲家的被神化、职业化,现代性赞助的特质……这一切使得作曲家可以无视大众的审美需求,20世纪现代音乐注定只能形成有限的生产场。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悖论式的反思:20世纪的审美现代性本意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力量,而它的结果却是走向了少数人享有的精英主义?!这一问题唤起了我们对现代音乐新的审思,令人意犹未尽。
何宽钊博士用形象的语言、丰满的资料,环环相扣的反思性思维,为我们厘清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态势的一条重要线索,既有音乐本体的细致分析,又有超越本体的美学关照,其展示出的严谨的逻辑和灵活的思辨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