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下午,我国著名的舞蹈家、教育家,硕士生导师明文军教授,受邀来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福建省中青年舞蹈编创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进行讲座。本次讲座由黄明珠副院长主持。
明文军教授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曾在国家教委主办教师节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歌舞晚会《春天的邀请》、首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大型文体表演《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文艺表演《濠江欢歌》等文艺晚会中担任过策划、舞蹈总监、编导、总导演、艺术总监等。曾担任过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评比、中国文联主办专家最高奖“荷花奖”舞蹈比赛、中央电视台“历届CCTV舞蹈大赛”、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六、七、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文联舞蹈家协会主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等全国赛事工作的评委和评委会秘书长等。
明文军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与传统文化对话中的“静”之道》,明文军教授认为,最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对我们近百年依赖追求的“现代主义”思潮有了很多反思。认为近百年来在我们取得了伟大的人类发展的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几个“点”应该可以引起我们艺术界的思考:一、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二、对理性的过分迷信;三、对自由的单项度阐释;四、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他同时强调,在现代的舞蹈中,许多为了求创新而忽略了最纯粹,最本质的民族化的东西,创新当然是好,但是一味的从舞蹈动势、审美追求上进行改变,不顾文化内涵、所代表的区域性文化,而只注重动作、动机发展本身的舞蹈,是较难被认同和感化的。
明文军教授强调,所谓舞蹈本体,不应该仅是肢体,而是肢体所解读的“文化”,我们经常说舞蹈是身体文化,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是文化,那么,身体所表达的是什么文化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深究。我们现在在身体怎样表达上思考、研磨得多,特别会沉迷与我们“以前”没见过的身体表达方式中去。这其实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你的身体表达所呈现出的那个符号是不是你想表达的那个文化本身应该具有的“符号特征”?前者,是“术”的层面,而后者则是“道”的层面问题了,因此,它不单单是个“纯理论”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道于术”整合思考的问题,换句话说,它不应该仅仅是理论家的问题,而应该是“操作者”关注的问题。
最后,明文军教授还从我们面对的行业现状入手,从从业人员多极化;舞蹈样式呈现的多元化;舞蹈肢体表现的高技术化;舞蹈应用空间的多层话;舞蹈“创新”意识的高速度化;舞蹈社会功能的多趋向化;舞蹈科研需求的系统化和尖端化;舞蹈评价所趋向的地域化这8个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阐述。
在本次讲座中,明文军教授让我们明白“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体会到舞蹈中的“道”之艺术,不仅如此,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和总结的一些经验,对于在座的编创者与舞蹈教育者们来说,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指向信息与意义。
(通讯记者:2013级研究生 陈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