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于平教授讲座《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

时间:2014-04-25浏览:840

主讲:于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
题目:《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
主持人:黄明珠副院长
时间:2014年4月18日下午2:00—5:00
地点:音乐学院205教室

 

    4月18日下午,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长于平教授在音乐学院205教室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音乐学院黄明珠副院长主持,我院师生及泉州师院教师聆听了讲座。
    于平,现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八、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有《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高教舞蹈综论》、《舞台演艺综论》等及论文多篇,其研究涉及舞蹈史论、舞台演艺、艺术学理论等学术领域。
    讲座中,于平教授迎难而上直面“艺术起源”这一“最难”的历史问题,另辟蹊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摆脱了沉闷的历史复述,借用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舞蹈形态学等人文学科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把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的过程通过以下几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师生。
    第一、于平教授基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认识,并借用了巴甫洛夫“动力定型”的概念,提出了考察人类舞蹈的发生必然要考察其舞蹈活动中的“动力定型”。且举出许多形象的例子论证了生产方式是人类身体运动“动力定型”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考察舞蹈的原始发生必然要考察“功利与审美的中间环节”,即动作指向。
    第二、于平教授驳斥了常见研究者把岩画人物动态作为舞蹈的作法,并提出讨论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要从可以辨识的逻辑起点——中国象形文字入手。
    第三、从“巫”与“娑”这两个具有舞蹈之意的象形字里于平教授论证了中国舞蹈的“引武入舞”是作为稻作文明(对应“巫”)与游牧文明(对应“娑”)的舞蹈互补。
    第四、于平教授提出“六代乐”作为中国乐舞文化最早的文化整合,在其“文舞”和“武舞”的分类中已体现出阴阳互补与刚柔相济的风貌。“文舞”与“武舞”作为中国舞蹈原始发生可以确认的两个逻辑起点,体现的是稻作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会贯通。
    第五、于平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舞蹈要求舞者为“善其事”而“利其器”,纵向看来这最初是“长袖善舞”的袖手,历经楚汉之“束腰”、盛唐之“隆髻”和宋明之“缠足”,固化了“内敛式”的舞风。横向看来是以语言系属划分了中国舞蹈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结语: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舞蹈的当代建构历经了俄罗斯芭蕾学派,上个世纪50-80年代走过中国古典舞的建构历程,再到80年代以来欧美现代舞对我们舞蹈教学建设的影响。中国舞蹈的当代建构必然是中国社会当代发展的现实写照,因此我们也必然要在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中创造中国舞蹈的当代性。
    于平教授凭借其严谨的逻辑论证,辅以手绘的象形文字图片及亲身动作示范,讲演一直在活泼轻松的学术氛围内进行。此次讲座拓宽了在校师生们学习和研究的视野和提高了舞蹈理论素养之余,还为我们开启了认识和理解中国舞蹈起源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的智慧之门。

 

2013级研究生刘诗琦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