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徐沛东教授讲座《音乐创作与文艺创新》综述

时间:2014-05-07浏览:536

讲座人:徐沛东(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作曲家、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讲座课题:音乐创作与文艺创新
讲座时间:2014年5月2日 下午3:00-5:00
讲座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叶松荣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2014年5月2日,徐沛东教授来到福建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为音乐学院师生开设专题讲座《音乐创作与文艺创新》。徐沛东教授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著名的作曲家、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其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结构新颖,代表作品有《亚洲雄风》、《爱我中华》、《辣妹子》和《我像雪花天上来》等。本次讲座徐教授主要围绕“音乐创作与文艺创新”,并结合其作品《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梅花引》、《桂花树下》和《长湖荡歌》等,来讲述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消化与吸收。
  一、崇尚唯美的创新
  徐教授讲到,“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教育,都应注重创新,而创新则需要注重审美趋向。”作为音乐创作者而言,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审美”,更要在开拓视野之于关注大众的审美趋向。这样才能创作出新颖、优美,受听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二、追求个人特色的创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音乐市场上的创作风格较为多、杂,音乐创作者则需要严格自律,不可随波逐流,该寻求有个人特色的创新角度。徐教授通过结合其作品来剖析他的音乐创作,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又是如何在创新中寻求个人的创作特色。
  徐教授的电视剧音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在继承了浓烈的西北风音乐,并配上看似简朴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歌词,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此乃音乐上的新创作;《梅花引》音乐上利用了昆曲音乐的感觉,采用了中规中矩的语言、调式、和声、配器,在看似传统的音乐作品中,将音乐创新点交给了演唱者来演绎;徐教授对《桂花树下》的创新在于音乐结构上,该曲前段较为通俗、中段偏民歌、最后又融入歌剧;而苏南小调《长湖荡歌》采用了苏南小调的音乐素材,并在每个乐句前添加了一点苏州评弹作为动机,将民间语言通过转换变为创作者自己的语言及创作者自己的音乐。
  三、锻炼高审美的创新
  徐教授强调,现今的社会应该崇尚文化。作为一位音乐创作者需要时刻保有清醒的头脑,需要不断地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可孤芳自赏;在音乐作品中如做不到全方位的创新,也应坚持“一点点的创新”,在继承中寻求突破,不可过分的创新,那样会变得“标新立异”。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将构思中的音乐画面感,结合自身的审美趋向,加上音乐语言的灵动性创作而成,创作者应是用心血、用生命、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来创作。“思想消融在情感里面,情感消融在思想里面”,这就是音乐创作者的心血,也是音乐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最后,徐沛东教授回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予师生在音乐学习道路上正确的指引,更是给予师生在音乐创新、文化吸收、人生哲学方面深刻地启迪。

 

(2012级研究生 林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