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温德青教授《当代音乐文本与音响实体的分析》系列讲座综述

时间:2014-10-14浏览:906

 

  2014年9月28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受邀来我院讲学。温德青,国际知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艺术总监、北京国际室内歌剧节艺术总策划,其主要作品为6首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夏天的雪》、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从独奏到协奏的《痕迹》系列5首、室内乐《悲歌》、《八卦》、《功夫》、《情歌与号子》、《泼墨一》、《蚂蚁搬家》、《一笼二鸟》、《杨宗保与穆桂英新传》、管弦乐《情歌》、《筝》,以及歌剧《赌命》等等。温德青教授以《当代音乐文本与音响实体的分析》为题,结合自己的音乐创作与研究,为我院师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当代音乐系列讲座。

  28日上午,温德青教授主要介绍了两位作曲家的作品:一是他的《痕迹之四》,二是梅西安的音乐创作。

  一、“解密温德青的创作密码”——唢呐协奏曲《痕迹之四》

  1、创作理念:书法与音乐艺术的形态转换

  温德青教授将自己的唢呐协奏曲——《痕迹之四》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以书法的创作过程为启示来发展自己的音乐。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引子(渗墨)、主部(书法线条)、副部(点描)、插部(铺毫)、发展部(华彩)以及再现副部和主部的结构。作曲家把唢呐比作了毛笔,把乐队当做了墨与宣纸,在唢呐与乐队的相互作用下,我们仿佛看见一副字迹飘逸且风格独特的书法作品。温德青教授善于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与哲学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深得国际乐评的好评。

  2、音乐创作中的节奏构思

  温德青教授采用“组织节奏”与理性设计的节奏等,使音乐的节奏感不均衡。如:数学节奏的构思:4+5+6=15、8+5+2=15、3+5+7=15、9+5+1=15等,节奏新颖而奇巧,促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3、对立与统一的创作思维

  (1)节奏

     在数学节奏的构思中,音乐的平衡感被打破,节奏是相对自由的。另外,节奏的统一则表现在节奏数量总值都是15,由此获得音乐的统一。

  (2)力度

  ①乐曲前后力度的对比与统一。引子的力度为PP,用极弱的力度表现“渗墨”,仿佛让人们能够听见笔尖与宣纸的摩擦声;乐曲高潮部分的ff则像是书法创作中忘我的表现。

  ②唢呐与乐队的力度的对比与统一。唢呐与乐队在音量上平衡,以及突出独奏乐器或是突出乐队的相互交替,使得唢呐与乐队之间相互融合。

  (3)音色的对比。

     配器方面唢呐与乐队的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唢呐的“破”音,使唢呐这一传统乐器得到新音响;富有创意的各种型号唢呐的运用以及唢呐嘴头的运用,创造出很多新颖的音响效果,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

  二、梅西安的音乐创作

  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法国人,主要有作品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时间的末端》、“钢琴协奏曲”《异国鸟》等。

  温德青教授首先介绍了梅西安音乐的总体特征。梅西安对宗教题材有着巨大的热情,其创作受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鸟鸣声是其创作的重要素材与灵感源。他是全面控制音乐的序列音乐创始人,创作中采用有限移位模式,并借鉴了印度节奏和希腊节奏元素,还创立了不可逆行节奏,此外,他高度重视音乐的色彩。

  此外,温德青教授还细致地介绍了梅西安的有限移位音阶以及增值节奏、减值节奏、 不可逆分节奏等,使我们对梅西安的音乐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下午,温德青教授主要介绍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以及布列兹的音乐创作。

  一、勋伯格及其十二音音乐

    温德青教授采用互动的方式,让现场师生分别写一个十二音音列,师生们踊跃积极的参与与讨论,现场气氛活跃。通过对师生写作的十二音音列的分析,讨论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的十二音音乐的内涵,介绍十二音音列的写作原则、音列的原形(Prime)、逆行(Retrograde)、倒影(Inversion) 、逆行倒影(Retrograde-Inversion)。同时,温德青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师生们介绍了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后续影响,并采用有别于传统教科书中复杂的音级集合理论的计算方式,向师生们介绍了更为简洁有效的音级集合分析方法,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二、布列兹的音乐创作

  温德青教授带领我们分析了布列兹运用十二音创作的四首短小精干的钢琴小品,每首小品均为12小节,每一首都极具创意,分别采用“轮转方式”、“交叉方式”、“楔形对位”的方式进行创作。

  9月29日上午,温德青教授的讲座主题是《让自己的音乐与民族音乐融为一体》,着重介绍意大利新人声主义的创立者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并以其《民歌》的文本和音响材料作为切入点,细致地为我们分析了作曲家如何将自己的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问题,还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研究如何分析、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特色等问题。

  以下是温德青教授从贝里奥《民歌》中总结的将民族音乐融入创作的节奏改编原则:

  1、节奏自由化。在使用民间音乐作为材料时,作品中可将规则的偶数节奏类型与不规则的奇数节奏类型相交替、小节线与无小节线的重叠、无节拍与节拍化的混合等手法。将民间音乐规整的节奏自由化,使其源于民间音乐而又别于民间音乐。温德青教授以贝里奥的声乐作品《我亲爱的头发是黑色的》作为分析对象,生动地揭示原作曲家如何对节奏进行改编的过程。

  2、节奏民俗化。温德青教授指出,西方民间音乐曲多为复合三拍子的模式。作曲家若将这种拍子运用到作品中无疑使音乐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如声乐作品《一路惊奇》中作曲家将3/4拍变为6/8拍和9/8拍等。

  3、节奏单一化。将同一种节奏贯穿或交替于旋律线条和伴奏织体中的一种手法。

  4、节奏形象化。将节奏赋予一种形象,通过力度的对比处理达到一种想象化的效果。如声乐曲《森林的夜莺》中就运用此种手法。

  此外,温德青教授还介绍了俄罗斯女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1931-)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奉献》(Offertorium,1980,Rev. 1986)。古拜杜丽娜与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爱迪生·杰尼索夫被称为苏联先锋派音乐三巨头,她是一个宗教主义者,好用微型主题来支撑大架构。她认为艺术是为了表达高于我们的自身的事物。《奉献》一曲得名源自巴赫《音乐的奉献》并采用了“御制主题”。该曲通过独特的变奏手法,韦伯恩式的点描技术、斯特拉文斯基的偶然音乐等各种音乐表现方式,传达出一个俄罗斯人面对西方文化和信仰困境的态度。

  下午,温德青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音乐中的频谱音乐(Spectrum Music)。频谱音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温德青教授是第一个将频谱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2006年)。频谱音乐是一种借助仪器分析,以乐音的基音与泛音列为出发点,利用声音的音响特征作为创作材料的一种作曲手法。温德青教授总结为“泛音列和共振峰”。在解释频谱音乐的概念后,温德青教授介绍了频谱音乐的几种关键技术:泛音列频谱、乐器频谱、谐音频谱、非谐音频谱、人工频谱、谐音频谱的失真等。他还为我们介绍了频谱作曲技法材料的重塑方式以及发展技术:合成、调制、增减法、插值等。频谱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运用单音,单音旋律及其音高、特别是以微分音为主的音响。最后,温德青教授从音乐文本和音响层面细致分析了G·Scelsi的单音作品《四首小品——为管弦乐队而作》。

  此外,温德青教授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探究散曲结构对许舒亚<散>乐曲结构之影响》为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作曲家许舒亚的作品《散》,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温德青教授文字和音乐分析功底。这个作品是从散曲的结构出发去构建音乐作品结构的一个范例温德青教授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分析该作,全面而透彻,并透过音乐文本和音效去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特征,为我们今后的音乐学习和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9月30日,温德青教授声情并茂地继续为我们带来又一场生动的讲座。今天重点介绍的是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György Ligeti,1923-2006)的作品以及其创作技法。

  温德青教授谈到,作曲的意境要在“似像与不像之间”。如:作曲前确定几个音的范围,后再将音程扩张发展或替换,使其似像非像。并可以拟定几个规则再进行发展。如原材料在#4和b7之间,拟定规则为:b7—7,#4—1,将音符改为休止符等亦可(将休止的音压下或塞上纸布,使其易于节奏准确的演奏)。

  温德青教授讲座中还为我们介绍作曲中常用的“筛选法”、“复合节奏音乐”等等。

  筛选法:确定需要的音程后将音乐的其他音程去除。以达到结构布局的细腻和严谨。

  复合节奏音乐:在一个整体的节拍中分出多个分节拍,使其强弱的节拍规律丰富多样,可获得现代音乐中非同寻常的音响效果(如一个钢琴家可同时演奏多个不同的速度,一个很快的共同振动作为公分母)。

  而后温德青教授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里盖蒂的《第一弦乐四重奏》(1953-1954),他结合电子谱例的分析和音响聆听,让我们对里盖蒂这个作品的作曲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第一部分,低音持续长音,几个小节后由中音提琴延续,转化了音乐的音色,乐曲音程关系为横向小二度和纵向大二度。主题运用了匈牙利民歌的素材在第一小提琴声部出现,其他三声部作为烘托。主题由XX XX X 的四个音关系变为 XX XXX X-的五个音关系再变为多个音上行半音进行。在寻求变化的过程中将主题再变为下行进行,以获得音乐的平衡。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分别重复演奏主题,逐渐扩展到多调性之间主题的模仿发展,后四个声部齐奏主题。该曲有四个部分组成,采用了匈牙利民间音乐节奏、讽刺意味的华尔兹舞曲,爵士音乐元素等,速度多变、富有活力和逻辑性。通过对该作品的详细分析,使在座的师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了里盖蒂音乐创作的技巧,并认识到其创作中的理性设计过程。

  此外,温德青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匈牙利作曲家库塔克(Kurtag,1926-)。库塔克的音乐简单而富于情感,作品的演绎细腻。温德青教授为师生们介绍了他的《幻想曲》,在这里,库塔克自创音值,创作了一部带有不同传统西方量化节奏的的独特作品。另外,他还介绍了库塔克的《游戏》。温德青教授将库塔克先总后分的音乐结构布局与写作方式总结为“论文结构式”作曲技术,即音乐开始时将主要的素材逐一呈现,后面每一部分的创作正是分别源自前面的各个音乐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

  下午温德青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英国新复杂派作曲家布莱恩·芬尼豪赫(Brian Ferneyhough,1943-),分析其《第二弦乐四重奏》及其中采用的作曲技法:预置法,即先写几个小节的材料库,先将材料预先构思并标上记号,再构思整体的布局。并以简单的数列和节奏作为例子,如将2/8 、3/8、 4/8、5/8作为一个节拍单元,将这14拍一开始平分到三个发音点中将获得第一组节奏,再减去前2拍变为12拍,将这12拍平分到4个发音点中获得第二组节奏,再将12拍减去3获得9拍,将9拍平分到5个发音点中获得第三组节奏。这样的手法会获得丰富的节奏和不规整的节拍错觉,这是现代音乐创作中常见的创作手法之一。对这个作品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数字、数列、数理逻辑为现代音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另外,温德青教授还介绍了德国作曲家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1935-)的具体音乐、诡异怪诞的当下欧洲最为新潮的饱和音乐《惊悚的艺术》,让在座师生共同分析意大利作曲家斯特凡诺· 爵瓦索尼(Stefano Gervasoni)的作品《六个晦暗色的字母》(Six letters a’ l’obscunté)并作精彩点评。讲座最后介绍的是陈其钢的《抒情诗》。

  温德青教授用他平和、严谨的教学方式,带领我们学习当代音乐,让我们了解当代音乐。通过这次系列讲座,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对当代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了解到更多的当代音乐创作思维和创作技巧,讲座结束时全场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在座师生对温德青教授的感激和敬意!

 

(2014级研究生  刘玉、 赵志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