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义教授《戏曲音乐“名词概念定位”的探讨》讲座综述
——铁梅
讲座教授:曾永义(台湾大学中文文学研究所博士、国家文学博士,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世新大学中文系所专任教授)
讲座课题:《戏曲音乐“名词概念定位”的探讨》
讲座时间:2014年10月14日,14:30-17:00
讲座地点: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
2014年10月14日下午,台湾大学中文文学研究所博士、国家文学博士,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世新大学中文系所专任教授曾永义先生受邀莅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戏曲音乐“名词概念定位”的探讨》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王州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曾永义先生分别对腔调、声腔、唱腔、曲牌、曲调、宫调、务头、令、引、近、慢等相关戏曲音乐学术关键名词进行了科学的定义。渗透了曾先生对学术的敏感度以及严谨、大胆的治学理念。曾先生说:“我做学问有时比较大胆,学者讲错了没有关系,但切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此显得自己才高八斗,以至别人如坠云里雾里,探讨学说要理应‘浅则浅之,深则深之’。”并且直言了近些年来国内创作新编某些昆曲所存在的缺乏原汁原味的现象。曾先生在讲座中,重点阐述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腔调、声腔、唱腔
腔指人的口腔,调指声音的旋律。又我国文字是单形体、语言是单音节,所以是一字一音。音有元音(元音)、辅音(子音)和声调,又各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此再加上与时与地的变化,不同时空就会有不同的语言现象,甚至连相同的音和调也会有音质和调质的差异;于是就地域而言就会形成不同的方音和方言,不同的方音和方言就会有不同的语言旋律。所以腔调的根本基础,就是方音凭借方言所产生的语言旋律。而方音方言既然各有殊异,也自然各有特质。
语言旋律又有纯任自然与人工造设两种现象,它们以号子、山歌、小调、曲牌、套数的形式作为载体,而这些载体所含蕴的语言旋律,都必须通过人们口腔的运转方能显现出来,运转后所显现出来的语言旋律,就是唱腔。而腔调即是语言旋律,所以唱腔也就是通过人运转出来的腔调。由于人运转的方式和能力有别,所以唱腔不止会有优劣,而且也会各具特色。
如果考察作为内部构成成分并影响腔调的因素,那么就有字音的内在要素、声调的组合、韵协的布置、语言的长度、音节的形式、意义的形式、词句结构的方式等七种,而这七种因素固然影响自然音律,同时也是凭借作为人工音律的要件;其影响唱腔的因素,除了运转者先天的音色和后天的运转能力外,最主要的是载体语言所呈现的意象情趣对运转者所产生的感染力之深浅厚薄,从而呈现于其运转方法之中。所以唱腔就会有个人特色,其高明者因之产生流派,因之提升腔调的艺术水平,亦即可以对腔调进行改良。
腔调在源生地只称土腔,其载体称土曲、土戏,其根源之方音、方言,则称土音、土语。土腔一经流传便会冠上源生地作为名称。腔调系统亦即腔系,形成系统的腔调则谓之声腔,经由歌者运转的腔调谓之唱腔。而腔调的基础既建立在方音方言的语言旋律之上,则在任何时空里,只要有一群人聚居就会存在,它必须经由流播至他方。
二、曲牌、曲调、宫调
曲牌旋律是正字律、正句律、长短律、音节单双律、平仄声调律、协韵律、对偶律、语法律等八律则所构成,而由于曲牌所具之律则各有繁简,因之曲牌之旋律自有性格,其所产生之曲情亦有所差别;亦即其各具调性也是自然的现象。而如果歌者同时能用自己的声音将唱词的意义情境诠释到最恰当的地步,那么其唱腔必然出类拔萃了。
由于曲牌有性格,有个性,运用曲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曲牌体分为诗赞系板腔体和词曲系曲牌体两大系统,自古以来两大系统雅俗交替行进,互补有无,曲牌体形成为中国最优雅的文学。
曲调是由曲牌所传达的带有性格的语言旋律。宫调统摄曲牌,每一个作曲家创作戏曲,没有不以宫调为基准的,宫调到现在还有什么学术意义,大家已经莫衷一是了。古人的书写逻辑不严谨,作为今人不要轻易否定古人的成说。曾先生指出:“不以今人之所见,了解古人之所知,不以古人之所见,评价今人之所有”。“有疑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推翻陈说也必须要掌握充分的证据”。
三、乌头、令、引、进、慢
务头在句子里面是“诗言所在”,套曲里面是“主曲所在”,在句子里面是“警局所在”。必须要在这个地方讲究声辞、情辞相得益彰。
同调并作,反复表演叫大曲,包括器、歌、舞三种艺术形式。“令、引、进、慢”是大曲中乐章的几种形式,明清以后变为短调、中调、长调。短调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令不是唐代令,也不是宋代小令,更不是元代令;歌唱导入称为引,入破为进,慢变为浅吟低唱的那种曲子。
曾永义先生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宽广的研究视野,务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对相关戏曲名词进行了哲理性的阐释,使我们更加意识到,跨文化、跨学科学术研究已成为当今音乐理论研究的必然所趋,需要不断的加强文化史、戏曲史、音乐史、文学史、教育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曾先生的精彩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全场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曾先生的感激与敬佩。
++++++++++++++++++++++++++++++++++++++++++++++++
曾永义先生学术简历
一、学历: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1959-63)、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1964-67)、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1967-71)、国家文学博士(1971年9月)。
二、经历:
台湾大学中文系所助教(1966-67)、台湾大学中文系所副教授(1971-76)、台湾大学中文系所教授(1976-2004)、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长(兼任,1990-95)、台湾大学讲座教授(2000-02)、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兼任,2001-08)、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兼任,1991年迄今)、台湾大学名誉教授(2004年8月迄今)世新大学中文系所专任教授(2004年8月迄今)、世新大学讲座教授(2007年8月迄今)。
三、所获学术荣誉
1.重要者有:第7届国家文艺奖(1982年国家文艺基金会,文艺理论)、国科会优良研究奖(1991、1987,前后之甲种研究奖未列出)、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中山文艺奖(1993第28届)、胡适讲座教授(1997)、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88、1993、1995、1998)、台湾大学讲座教授(2000-02)、国科会特约研究计画主持人(2001-07)、国科会杰出特约研究员奖(2008)、教育部第52届学术奖(2008)、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教授(2004-09)、教育部第13届国家讲座主持人(2009-12)、台湾大学杰出校友(2012)、中央研究院院士。
2.其次要者有:第3届金笔奖(1977年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文艺理论)、第4届中兴文艺奖(1981年台湾省文艺协会,文艺理论)、行政院新闻局第43届电视金钟奖最佳传统戏剧节目奖(2008年11月新编豫剧《慈禧与珍妃》)、第五十三届中国文艺奖章「荣誉文艺奖章-戏剧创作奖」(2012)、文化部第24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最佳作词人奖(2013年6月新编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3.获自大陆者有:中国戏曲学会颁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理论与创作特别贡献奖」(2010年11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颁予「昆曲特殊贡献奖」(2011年5月)、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史论丛书主编金奖」(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