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拂晓讲座《音乐学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审稿谈起》综述
吴华强
讲座题目:《音乐学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审稿谈起》
讲座人: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
讲座时间:2014年12月1日,08:00-10:00
讲座地点:音乐学院三楼会议室
2014年12月1日,在《两岸音乐学术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协作高端论坛》活动的最后一天,应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编审高拂晓老师在该院三楼会议室对师生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讲座,题目为:《音乐学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审稿谈起》。本次讲座由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黄宗权博士主持。高拂晓老师从一个编审的视角,对音乐学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以下为讲座的主要内容:
高拂晓老师把音乐学常见的论文稿件分为几类,对每一类均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综述类
综述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起点,是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综合审视和评价,以推进该领域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种学术必经之路。任何一个研究者都可能从综述开始进入自己的研究。有价值的综述需要有适当的文章组织结构方面的构思,或者以某一类问题为核心来考察,或者以某一种特征为线索来分析,从而较为集中地反映某一类论题的研究现状。一篇有价值的综述应该是一种具有学术前沿眼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综述在国外的学位论文写作中一样是非常重视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一开始就是自己的研究其实是不可能的。在研究者所掌握的众多文献中,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研究者自己的取舍和价值判断的。重要的是要能判断出哪些文章是好的,是有价值的,这本身就是对研究者学术积累的一个考验。正因如此,高老师认为,学术性的综述其实是挺难写的。
这类稿件存在的问题是:1.罗列文献;2.流水账似的写作方式;3.视野局限
高老师建议:1.归纳和总结 2.解读和评价 3.视野和积累
二、作品分析类
作品分析是指对作品的结构、技法、构思、表现等各种因素的详细剖析,展现其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并为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欣赏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表演提供一定的依据。好的分析应该更多地以几个重要的创作特色或者以某个突出的特征及其表现方式入手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历史感的分析,是提升分析价值的一种有效视域。分析应该为表演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者应该重视从表演的角度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解读和诠释,全面地反映作品的价值。有的作品,既涉及到创作问题,也涉及到表演问题。有的作者,从头到尾地分析,最后的总结特别却潦草,而一个好的分析其实是要总结的!
这类论文存在的问题是:1.为分析而分析; 2.从头到尾分析
建议:1.特征提炼;2.意义阐述;3.历史视域。
三、学位论文类
学位论文的组织结构较大,建构篇幅较长,从研究目的到结论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逻辑,各个章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而直接截取出一个章节进行发表就会造成前因后果关系不清的突兀感。改写时,首先应该简明扼要地交代研究的背景和已有成果,在此次基础上再进入论题;其次,要对原先论文的章节进行语言重组;再次,改写时通常应该对各个章节的核心观点和论述进行“提取”而非“截取”;对于针对某类问题所涉及的多个问题的分章节论述,则最好是选取问题的最重要方面进行重点改写,扼要概括其他相关问题,因为在篇幅上发表的论文一般不允许象学位论文那样的规模,而又为了保证主题的集中;最后,针对其采用了多个例证证明某个问题的学位论文,则最好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另外现在网络已非常发达,高老师因此特别提到,如果你的论文已在网络出版了,那么我们一般则不考虑出版,因为这涉及到第一版权问题。这个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如果你要在刊物发表的话,要先出版纸质版再出版网络版。
建议:要对原来的论文进行改写和重组。
四、音乐表演类
表演类论文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技法的运用和艺术特色的处理,特别是一种技法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演绎,从风格诠释的角度立意去解析技法和艺术之道。一篇高质量的表演类论文其实是有很大难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学位论文中难度最大的。因为这需要找到一个较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技术与艺术处理上的细节。长期以来这类论文的质量一直不是很高,道理也正在于此。其实表演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其论述的角度可以很多样化,比如乐器的技法沿革、演唱演奏的历史发展,以及不同的表演风格比较等都可以谈出一些较有价值和深度的问题。表演里面的某些观念,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我们没有问题可谈,而是我们怎么去谈。
存在的问题:1.偏重作品分析 2.生搬硬套美学原理
建议:1.立足为表演服务的作品分析 2.注重表演本身的问题研究
五、音乐评论类(主要指书评,暂不涉及乐评)
这类文章要求作者要具有犀利的洞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和广博的理论知识。评论者不仅应该对评价对象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要对评价对象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现状颇为熟悉,能够在相关的学术背景中清楚地分析作者的成败得失,以突出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评论者还必须具有该领域的一定研究广度和深度,能够对类似的研究现状有宏观的把握,才能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写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评论。评论者不能仅看一本书,必须在看同一专业领域的许多书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其特点,这时是需要视野的。其实仅看一本书就写书评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书评要求也很高,包括这次没有能讲到的乐评,都需要学术视野的积累。
存在的问题:1.模式化的评论;2.理论视野局限
建议:1.特征性评价;2.讨论性评价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其它几类论文,如: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方面的论文也是我们学生的写作中非常多见的。对于这几类论文,如果我们考虑要采用的话,首先是你要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民族音乐学来说是大量的田野资料。对于中国音乐史来讲就是大量的史料。尽量不采用二手资料,否则我们会认为是缺乏价值的。西方音乐史更是要求第一手资料!要求直接去阅读原文。如果你的一篇西方音乐史研究性论文全是中文文献而没有外文文献的话,我们基本上是不看的,是不考虑的,这个你们可以看我们学报上发表的东西。因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外国人自己已做了多少年了,你不去看别人的东西,那么你写的东西还有说服力吗?当然你可以读翻译,但是如果要求更高的话,有的翻译是有问题的。所以如果做西方音乐史的同学如果外文不好的话,我认为是没法做研究的!这个要求非常高。因此有的学者在学术会议上提出“中国人眼中的西方音乐研究”的命题,我觉得是挺策略的。但是现在我们觉得都已经国际化了,还分什么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有说服力的,我要研究西方音乐,就是要找第一手资料。我们国内现在西方音乐史的博士基本上都要求读原文。然后就是在拥有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要有扎实的分析,这一点对以上三类论文的要求都是一样的。第三点就是新颖的角度。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审核论文稿件的时候会更多的考量作者在这类传统研究上是否有更多的拓展优势,因为象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史都已经研究很多年了,有一些常规性的东西都已经说烂说透了!如果你再来说,可能就没有什么价值。比如民族音乐学,其实国外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但是我们还在炒以前曾经说过的那些理论,而又没有新的东西出来。这时我们也会认为你的东西没有多大价值。
建议:1.第一手资料;2.扎实的分析;3.新颖的角度
针对以上问题,高老师认为培养以下几种意识很重要!这几种意识对所有论文写作可以说都是适用的。
一是道德意识。也就是学术规范。研究者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所论述的问题和所采用的语言,到底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也就是说对于哪些是引用的?哪些是转述的?哪些是理解基础上改写的?研究者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不是模棱两可、含混处理。
二是问题意识。不管是研究人物还是研究事件,确定研究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几个研究的方面是论文动笔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是一种展开论文结构的有效方法,这对论文写作来说至关重要,它能使作者有的放矢,明确研究的对象,避免笼统和泛化,从而很有步骤地写下去,并使文章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问题意识又包括三种意识:历史意识、比较意识和价值意识。这三点也是我们考量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标准。如果这三点结合的比较好,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某一选题是否值得,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看出其价值。
三是语言意识。语言表达的清晰流畅与否,不仅有学术规范上的原因,也有语言运用上的原因。比如有的论文读起来有一种“翻译感”。学术语言是可以有风格的,比如韩锺恩的语言风格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他本身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很清楚的。因此,如果不是受制于思维逻辑本身的混乱或思想不清而造成的表述含糊的话,那么,研究者确实应该加强自己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语言功底的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用正确的语法、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意义的水平。
四是自省意识。自省来自于心态,心态决定了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生命,也影响着学术质量和学术风气。
高老师在讲座的最后部分认为:任何一个研究者的论文写作都会经历一个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高级阶段的过程;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也有固定的模式,但高质量的论文是难以模仿的。这跟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在学术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的研究成果。
最后,黄宗权博士进行了总结。他说,今天高老师从一个资深编辑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很实际的指导。同时他认为,这不仅仅是投稿的问题,而是所有论文写作都会涉及的问题。
聆听本次讲座的,除了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的师生外,还有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专家莫蕴慧女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蔡梦教授、《音乐周报》资深编辑、著名音乐评论家陈志音女士等。本次讲座,同学们被高老师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学术眼光所吸引。大家反向强烈,受益匪浅!并因此对今后的论文写作和未来的学术研究充满了信心。
附:高拂晓老师简介: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2007起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及音乐表演研究。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本科课程《音乐表演美学概论》,研究生课程《音乐表演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在国内各种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过数篇研究性论文、学术综述以及音乐评论。曾获首届“徐小平基金”音乐学学术论文评奖音乐美学方向二等奖。第三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评论奖一等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奖优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组织并参与了多项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