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结硕果 乐雅情浓谱新篇
——福建师大音乐学院高雅音乐专场音乐会的幕后思考
撰文:黄宗权
2015年4月19日,在福建大剧院歌剧厅,《春华秋实·高雅音乐走近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伴随着《黄河大合唱》高亢的终曲和雷鸣般的掌声落下帷幕。
这场大型高雅音乐会,由福建省歌舞剧院力邀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友情”出演,以公益演出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开放。力求演绎经典音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和强烈、良好的社会反响。
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拉开序幕,以大型交响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收尾。刚刚在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金奖的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合唱团将获奖曲目《美丽的夏牧场》、《斗牛士进行曲》也搬上音乐会。除了这三道“豪华大餐”,音乐会的曲目还有: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女生三重唱《天路》、男高音独唱《大江南》、钢琴独奏《格什温前奏曲》、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美国》——不管节目型式大小,本场音乐会上演的作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这些中西经典音乐作品,无一不历经了时代的考验,无一不体现了“高雅的艺术性”和“审美的大众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二,这些曲目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之外,还传递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即让人们借助音乐作品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和心灵美,或者说“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这台音乐会的另一特别之处值得一提:这是福建大剧院建成以来,首次邀请一个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独立开办专场音乐会,并为之提供平台。事实表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当晚登台的三百余名师生没有让观众失望。他们精湛的演唱(演奏)技巧、“学院派”的严谨和深厚的音乐修养征服了现场一千多名观众。
演出既已落幕——余音绕梁,亦有竟时——但对这台音乐会的思考却并未停止。首先,从演出的结果来看,这一结果并非偶然。可以说,这台音乐会的上演在展现了演员们的演唱(演奏)水准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向社会展示了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雄厚的教学师资和综合实力。
作为全国高师最早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音乐学院,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强大的音乐学学科在国内有目共睹。可以说,音乐理论是其“拳头产品”。相比之下,音乐表演在当时则稍显薄弱。十年前,新一届领导班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以音乐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舞蹈和音乐表演为两翼”的发展策略。即,在继续保持音乐学学科国内领先的情况下,致力于提升音乐表演的实践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音乐实践机制,以提高师生音乐表演水平。与此同时,坚持走开放办学的路子:一方面,定期邀请国内的指挥家、表演艺术家到学院进行教学和指导,著名指挥家卞祖善、胡咏言、曹欢、刘新禹、袁丁,小提琴家何弦等人都曾坐上学院的指挥席,并排演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经典曲目;另一方面,则积极承办各类艺术活动。比如,2013承办中国歌剧论坛,并排演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唐建平《青春之歌》等中外名作。在这种促进之下,乐团整体水平迅速提高,民族管弦乐团连续三届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专业组比赛,荣获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并在第十一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器乐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更早成立的合唱团则更是跻身国内同类合唱团的“强队”之列。自2008年参加由中国音协举办的“放歌海西——中国福州首届海峡两岸合唱节”获得最高——“金茉莉奖”以来,该合唱团就频频出现在国内外各种专业舞台上:2010年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跻身全国“十强”;2012年“和谐之声——第五届海峡两岸合唱节”获得第一名;2014年“同圆中国梦——第七届海峡两岸合唱节”获得“金茉莉”金奖第一名。
对音乐表演的投入,并未影响学院音乐理论方面的发展。音乐理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十年来,音乐学院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共计获得国家级、部省级奖100多项,承担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50多项。对音乐理论和音乐表演的重视,使福建师大音乐学院整体实力大大提高,在2012年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名校。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一个学院发展历程这一个案中跳出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另一问题——即,音乐类高校在推动社会文化的良性构建中如何有所作为?
去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掀起了社会各界对文艺的大讨论,促使文艺界对文艺的价值与功用、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新形势下的重新思考。比如,文艺作品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这一观点现在已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如何让文艺作品(或音乐演出)不惟利是图,不迎合某些低级的感官欲望,不在高度商业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解决之道绝不是闭门造车,躲进象牙塔自娱自乐,而是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通过艺术(音乐)的美来引导观众,积极培育观众,扩大高雅艺术的欣赏群体,努力拓展高雅艺术市场,形成健康良性的艺术生态。从这一目的出发,就音乐领域而言,其所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普及高雅音乐?如何提高社会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如何借助音乐作品向公众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这些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所共同关心的。尤其在一个大众商业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高雅音乐的传播和弘扬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这一进程中,音乐类高校理应有所作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众所周知,高校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学术的积淀。同时,相对独立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商业和市场的喧嚣,这一特点使得高校在艺术方面保持相对的纯粹,也为高雅艺术的存在保留了一方净土。弘扬高雅音乐方面,高校不应局限于围墙之内的校园,而应迈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把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推介给社会,以出色的二度创作感染观众,引导观众,推动高雅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社会音乐机构,让师生们走出校园,以专业的技能和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音乐类高校社会功能的实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发。
尽管路途依旧漫长遥远,但毕竟他们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